中国共产党早期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沈定一、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夏曦、张国焘、刘伯垂、李立三、王尽美等23人。孙中山担任大会主席,亲自主持大会的进行。大会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担任。此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是:(1)接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通过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章程和宣言;(3)通过组织国民政府案;(4)重新解释三民主义;(5)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6)选举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此次大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和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于“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如下:(1)关于民族主义。《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里已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2)关于民权主义。《宣言》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而"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3)关于民生主义。《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在实质上触及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大会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同时,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将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这样,国民党的旧三民主义就转变为新三民主义。此种新三民主义,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上一致或接近,从而成为两党的政治合作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大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从组织路线上处理国民党同共产党的关系。这就是接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围绕着《党章草案》展开激烈的争论。以方瑞麟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势力,提出反对“跨党”的主张。他们一方面极力反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款。对于这个问题,大小会激烈辩论历时五天。李大钊印发了《北京代表李大钊意见书》,严肃地解释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理由,批驳了方瑞麟等人的主张。廖仲恺坚决支持李大钊的意见。大会否决了方瑞麟等人的提案,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确认了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确定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根据这条组织路线,不但全体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在组织上加入了国民党,而且,国民党组织系统在人员配备和干部使用方面也贯彻了这条路线。大会当选的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3人;当选的17名候补中央委员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张国焘、瞿秋白、林伯渠、韩麟符、沈定一、于方舟等7人。紧接此次大会之后,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在此次会议确定的3名常委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1人。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所设的8个部中,共产党员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伯渠任农民部长,杨匏安、冯菊坡、彭湃、张善铭等分别担任组织、工人、农民、青年等部的秘书。此后,在国民党各省市党部中,亦安排共产党人担任负责人。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向警予、罗章龙等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负责人;林伯渠、李立三、林育南、项英等担任国民党武汉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于树德等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可以说,以国民党“一大”为起点,国民党开始贯彻体现共产党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新的组织路线,改组后的国民党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展开
(一)关于对国民党的统战工作
中共积极帮助国民党加强组织建设。首先,中共协助国民党组成上海、汉口、北京三个市的国民党的执行部,然后,又相继建立了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级党组织。截至1926年1月,全国已有11个省成立了国民党省党部,有8个省正在筹建国民党省级组织;全国已有国民党员14万人。共产党员在这些地方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对加强两党的合作做出了贡献。6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并通过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决议案》等文件。文件针对当时我们党内只注意国民党的工作而忽视自己工作的倾向,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抓紧对党员和工人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全党和工人阶级的思想水平。
(二)关于在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中的统战工作
经过“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武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中共积极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并指示各地党组织选送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该校学习。在军校急需干部的情况下,中共陆续选派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人到军校任职任教。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革了军校旧的政治机构,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仿照苏联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周恩来与廖仲恺、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密切合作,制定了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以达到把学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觉悟、能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军人的培养目标。周恩来还亲自制定了“政治课程训练计划”,所设的26门课程,大都由优秀的共产党员讲授。这些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反帝反封建这个核心内容,培养学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来进行。这就从教育内容上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军校的统一战线性质。
为了保证黄埔军校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加强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还在校内建立了特别支部,在进步学生中积极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并帮助校内的国民党组织开展工作。1925年1月,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还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作为团结全体革命军人的组织。在中共的领导下,成为中共团结革命军人的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创建工作。1925年1月,创立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借鉴苏联军队的经验,结合一军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了该军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力。这年的11月,还创立了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为团长的独立团。
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后来扫除旧式军阀、取得全国名义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培养了干部,准备了人才;一批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国民党员,在以后的国共斗争中,对共产党给予了同情和支持,甚至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 | ![]() |
相关专题 |
· 统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