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全兴
[摘要]青年毛泽东提出改造中国非普及哲学不可,并一生都在坚持和追求这一理想。他有一颗哲学头脑,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革命和建设,并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中国哲学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把哲学变成了党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而哲学也让毛泽东赢得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弘扬重视哲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现实化。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现实化;民族复兴
青年毛泽东提出改造中国非普及哲学不可,并一生都在坚持和追求这一理想。他有一颗哲学头脑,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革命和建设,并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中国哲学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把哲学变成了党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而哲学也让毛泽东赢得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弘扬重视哲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现实化。
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时势造就英雄,而英雄人物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前进,推动历史的发展。
毛泽东由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靠的是什么?我以为从思想上来讲,他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是革命家、军事家,又是哲学家。因此,他能比其他领袖人物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统观全局,运筹帷幄,不为枝节所拘,在重大的历史时刻把握住历史的本质,抓住关键,指明方向,引领社会前进。他的哲学思想是他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引领了20世纪的中国社会,赢得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改造中国宜从哲学、伦理学入手
受时代思潮和恩师杨昌济的影响,青年毛泽东酷爱哲学,与蔡和森等同学组织哲学研究小组,定期讨论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探求宇宙大本大源和救国之道。他认为,今之
天下纷纷,各种改革,皆是从枝节入手,未得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探求大本大源是哲学、伦理学之事。他提出:改造中国,“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他又认为:“欲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张以行,不盲从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学不可。”(参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75页。)毛泽东这样片面夸大哲学、伦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不科学、正确,但他提出“普及哲学”的主张则是超迈前人的一种远见卓识。更为可贵的是,他一生都在坚持和追求“普及哲学”的理想,并由此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救国救民,青年毛泽东勤奋学习,博览群籍,对中外古今学说,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之言,而是“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冶东西文明于一炉。他反对盲从,主张独立思考,对各种学说取批判态度,“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参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70—71页。)
基于从哲学入手救国的观念,毛泽东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他不仅苦读中国哲学经典,“国学常识罗于胸中”(《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3页。),而且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新学,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约翰?穆勒的《名学》,到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卢梭的《民约论》等名著中吸取新科学、新思想、新文化。他抄录老师杨昌济未出版的译稿《西洋伦理学史》共七本(《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足见其学习之急切刻苦。他在一本10万字的德国哲学家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上写有约1.2万字的批语,更可见其研读之认真用心。此时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正处于形成过程中,既有唯心论,又有唯物论、二元论,总的倾向则是强调自我、个性、自由和心力,属唯心论。
受进化论思潮和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的影响,青年毛泽东认为,世界变化万殊,事物成毁之法则是自然界普遍的法则。他热切地希望“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1页。)。他直观地认识到矛盾的普遍存在,“人世一切事物,皆由差别比较而现”(《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62页。),一切对立面之间具有同一性,既互相依存,又可以互相转化。
《体育之研究》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917年刊于《新青年》杂志。该文虽然论述的是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但其间渗透了作者的哲学思想,是一篇体育哲学论文。他在论述“体育之效”时指出:“天地44盖惟有动而已444444”(着重号为原有,下同)。身体的强弱,“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强者可以变弱,弱者可以变强,“勤体育则强筋骨”。他在论到体育可锻炼人的意志时指出:“44444444444444。”整篇论文贯串着强调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思想。“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444444444”。(《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61页。)此时毛泽东虽然在纯哲学理论上还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但他的《体育之研究》却洋溢着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已初步显示了毛泽东重视哲学运用的特点和优点。
受时代现实主义的影响,青年毛泽东继承了中国实事求是的传统学风,注重实地考察,向社会学习,读无字之书。1917年暑假,他与另一同学一起在长沙、宁乡等五县,步行千里,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他反对“空虚的思想”,主张“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研究实事和真理”(《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33—334页。)。青年毛泽东注重实事求是和社会调查的学风为他尔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了思想准备。
青年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把哲学看成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切入点和工具。1918年8月,他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正值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成立,他抓住难得的机遇,积极参加该研究会活动,旁听北大的课程。毛泽东重视主义研究,“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98页。) 。经过认真比较,他在诸种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明确表示“唯物史观是吾党的哲学的根据”(《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继续“喜研究哲学”(毛泽东1921年1月16日在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的发言。《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2号,1921年1月),《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关注当时世界哲学的最新进展。
总之,青年毛泽东酷爱哲学,重视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有一颗哲学头脑,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