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罗志军: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驻点调研的体会和思考

罗志军

2013年08月27日09: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

围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从基层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由点到面思考如何从政策和工作层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些年,每当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点上调研考虑面上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已经成为省委工作的一个习惯。也正是因为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一根本工作路线,近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提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很快转化成全省上下的共同实践。去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今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相比较而言,在我省三大区域中,对苏中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并打造强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专门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完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驻点调研几天里,我对金港村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日常生活、村庄环境整治和集体经济发展等作了仔细了解,获取了很多感性的认识,也启发我对苏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和探询。

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基层进行的实践探索,正孕育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的发展前30年是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后30年是一个从合到分的过程,现在是在统分结合方面追求最佳的结合点,并要求积极探索如何使务农不靠国家补贴同样能够致富。金港村在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实践,印证了总书记对农村发展大势的判断。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从2008年组建蔬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以来,流转耕地面积占全村的1/3,引进创办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20多个现代农业项目。村民们告诉我,流转耕地每亩每年租金700元,到农业园打工每天净得60元,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那么“统分”结合究竟什么样一个度比较合适?调研中有个种粮大户对我说,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他家现在就集中了150亩地,已经可以做到不靠国家补贴也能赚钱。如果要效益再高些,并考虑到生产经营的能力,像他这样的种田大户,土地规模在200多亩比较合适。在金港村我看到,土地流转不仅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而且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分工,让擅长种地的种地、善于养殖的养殖、有营销能力的做经纪人,同时催生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业的发展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前景广阔。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关键在于把“统”的优越性与“分”的积极性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农村的发展朝哪里去?须将工业化城镇化放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中来考量。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工业化滞后仍然是里下河地区发展的症结所在。金港村的农业发展得不错,但没有一家工业,老百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流转、外出务工。很多村民希望当地有更多企业发展起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这样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在苏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但决不能走村村点火式的老路子。我在接访时遇到几位砖瓦厂的业主,他们的厂子就面临着政策性的关停和转型问题,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低层次产业不能再发展,必须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选择好的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像我驻点的村子,那么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因为一点经济利益而搞污染项目,真是得不偿失,老百姓也不会答应。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我省的苏南地区已到了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要内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对苏中苏北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是一个方向,现阶段还是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起来考虑,协调加以推进。现在苏中不少群众居住条件不错,许多村民尤其是老人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庄子。这也告诉我们,推进集中居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要等水到渠成、条件具备了再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