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再重也要治,病人再穷也不推。面对身处困境的患者,他的选择永远是挺身而出——
“医生的字典里没有‘认命’,只有竭尽全力救命”
到普外科求诊的肠瘘患者,80%都是转院来的危重病人,有的甚至是倾家荡产举债而来。黎介寿经常叮嘱医护人员:“病人走投无路才找到我们,病情再重、家里再穷也不能推!”
来自河南的农村娃周平义因术后肠瘘转到总医院,前期的高额医疗费早已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
一天,周平义的母亲正在病房里暗自垂泪,恰逢黎介寿来查房。黎介寿停下脚步,关切地询问起来。得知孩子母亲连吃饭的钱都舍不得花,黎介寿立即掏出自己的饭卡塞到她手里说:“先去食堂吃饭,医疗费我们慢慢想办法。坚持住,孩子一定会有康复的一天!”
当天下午,黎介寿一面向医院反映情况,申请为周平义减免医疗费用,一面在科室组织募捐活动,还请来宣传干事写报道,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
费用问题解决了,孩子的病情却并不乐观。
肠瘘难治。周平义肠道受损严重,吃什么就漏什么。黎介寿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冲洗、引流、开刀、调理……3个月后,孩子康复出院。
拿着科室为他们买的返程车票,朴实的母亲感动得眼泪直流,她紧攥着黎介寿的手说:“孩子命好,要不是遇上了您,他保不住命不说,我也不想活了……”
岂止是一个家庭的幸运。面对身陷困境的患者,黎介寿的选择永远是挺身而出。
2004年3月,从扬州转来一名肠瘘重症患者,反复出现出血和休克症状。尽管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的病情还是每况愈下。
家属悲痛万分,打算放弃治疗,把病人带回老家准备后事。刚把人抬到电梯口,得知此事的黎介寿从办公室里追了出来,一把拉住担架说:“还没到绝望的时候,我再看一看!”病人被推回抢救室,黎介寿立即组织二次抢救,终于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黎介寿常说:“医生的字典里没有‘认命’,只有竭尽全力救命。”
他永远忘不了一位12岁女孩的绝望眼神。30年前的那天,女孩被抬到医院时,肠子因为坏死已被全部切除。女孩的父亲一见到黎介寿就跪下了:“求求您,给孩子接一段肠子吧!把我的肠子给她也行!”
当时,全世界都无此先例,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孩挣扎着离去……
那一夜,黎介寿辗转反侧,潸然泪下。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攻克小肠移植这道难题!
从此,黎介寿踏上了漫漫求索之路。一晃10年,黎介寿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患者大多并不知情,但1994年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却轰动了医学界: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
就是凭着这种不认命、不放弃的精神,黎介寿先后取得46项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亚洲第一”和“世界首例”,被国外权威医学家誉为“全世界研究肠道时间最长、最有成就的人”。
功名淡如水,患者重如山。为了治病救人,哪怕是担风险、砸牌子,他也在所不辞——
“我最看重的不是院士的光环,而是病人的生命”
1996年,黎介寿继哥哥黎鳌、弟弟黎磊石之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门三院士,一时传为美谈。
名气大了,求医问药者更是络绎不绝,许多患者都把黎介寿当作最后的希望。
1997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4个月的孩子小航航,千里迢迢从广东赶来看病。诊断完一检索,小航航是当时全球年龄最小的“肠瘘宝宝”,黎介寿当即决定亲自担任主治医生。
黎介寿的学生们担心:“孩子这么小,体质这么弱,能不能治好?”老朋友也劝他:“手术风险太大,你刚当选院士,弄不好会砸了牌子,冒这个险值吗?”
黎介寿毫不犹豫:“在孩子的生命面前,个人名声算得了什么!”他专门给小航航特制了一套肠内、肠外营养治疗计划,甚至通宵达旦守在孩子身边。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航航康复了,黎介寿也为婴儿肠瘘治疗趟出了一条路。
要论功名,在普通外科领域,个头不高的黎介寿无疑是令人仰止的高山:
他是我国肠外瘘治疗和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小肠移植的开拓者;他发明的“黎氏疗法”使重症胰腺炎治愈率提高到9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先后荣膺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师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教了30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18名弟子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50多名学生在全国各大医院担任普外科主任……
可在黎介寿眼里,有一样东西比这些更重要——“我最看重的不是院士的光环,而是病人的生命。”
2002年,南京汤山发生一起重大中毒事件,大批患者被紧急送往总医院。
当时,谁也没见过这么多命悬一线的中毒患者,加上检验结果要等几个小时,医护人员束手无策,组织抢救的军地领导心急如焚。
黎介寿火速赶到。他反复查看患者症状,又仔细辨别呕吐物。“是‘毒鼠强’!”话说出去了,人救不活怎么办?黎介寿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了自己。
后来,检验结果印证了黎介寿的判断。正是他关键时刻的一句话,在与死神的赛跑中抢下两个多小时宝贵时间,使150多名中毒者获救。
功名淡如水,患者重如山。为了治病救人,哪怕自己冒再大的风险,黎介寿也在所不辞。
研究肠瘘时,他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胶水把瘘口粘起来?可是,胶水是化学物质,对人体有没有副作用?黎介寿思前想后,决定拿自己开刀!
胶水、碘酒、药棉、纱布,一切准备就绪。他悄悄关上房门,拿起手术刀,在左腿上划开一条两寸长的口子。忍着疼痛,他小心翼翼地将调配好的特制胶水涂抹在伤口上。几天后,伤口顺利愈合……后来,这种胶补法成功应用于临床,造福无数患者。
采访中,黎介寿舍己为人的故事俯拾皆是:一位肺部感染的病人突然窒息,他立刻口对口为病人吸痰,病人转危为安,他的咽喉却严重感染;自己住院准备接受息肉摘除手术,听说一个要做小肠移植的病人有了供体,他悄悄从病房里溜出来,带着学生上了患者的手术台……
在学生们眼里,“老爷子”就是这样,关键时刻敢出手,风险面前勇担当,一辈子都恪守着为民服务、为党挣分的行医准则。
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医学泰斗,百姓情怀——这就是黎介寿从医64年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