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1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郑重作出这个表示。(据7月14日《人民日报》)
“赶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自从毛泽东同志把中国共产党执政说成“进京赶考”后,“赶考”一词,就与“历史周期律”这个古老而全新的课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彰显了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情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往今来,忧患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并存,它伴随着人类成长,激励着人类奋进。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忧患中诞生、忧患中奋斗、忧患中发展壮大的党。我国国歌定为《义勇军进行曲》,所取的正是始终不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训,体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党的三任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不约而同地选择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先后就强化忧患意识作过一系列精辟论述。十八大报告在直陈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同时,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所有这些,都在警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未雨绸缪,时刻怀揣一份忧患。
于乱世忧患不难,于盛世忧患则不易。必须肯定,新中国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政通人和,百业俱兴,说“盛世”并不为过。但是,“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越是发展,越是兴盛,越是需要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潜伏的矛盾、未来的趋势,保持客观、冷静和清醒。有没有忧患意识,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干部的成长进步。
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患不是空洞的,更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寻烦恼,而应该落实到领导干部“为政”、“为民”和“为人”的各个方面。
“为政”要有危机心。危机意识的强弱,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成熟与否的重要尺度。我们党将长期执政,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应该有时不我待、无功即过的“诚惶诚恐”心态。当年,在抗战胜利前夕党的七大上,面对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却不厌其烦地列举了17条困难和风险,告诫全党要“准备吃亏”,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面对复杂的局面、未知的世界,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更多一点,也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中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为民”要有责任心。领导就是服务,必须恪守为民之责。执政党的一切作为和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谁选择、代表了人民,人民就选择、拥戴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就因为被人民疏远和忘却,而在一夜间“灰飞烟灭”。“富政府,穷百姓,如沙上建塔;富百姓,廉政府,似泰山稳固。”党员干部要正视肩上的责任,坚持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帮百姓解难,不惜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为人”要有谨慎心。泰山上有一个黑龙潭,登顶望潭,无限风光,但每年都有人不慎落潭身亡。当年的冯玉祥在这里装了一条铁链,名曰“生死界”,以防意外。作为官职加身、有权有位的领导干部,不能忘了“风光”虽好,“风险”亦大,为人处事要时刻保持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美国一位总统有句名言:“我向总统座椅走近时,正像一个罪犯走向刑场的心情一样。”在名、权、利等问题上,党员干部一定要清醒、一定要自重,千万不能飘飘然,不可掉以轻心。
事业不会停息,“赶考”没有穷期。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只有烙在我们的纲领和宗旨上,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中,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党员干部都始终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才能确保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执政重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