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干部论坛

信仰的荒漠,立不起伟大民族

——独家对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
2013年07月12日15:57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信仰”一词一再被人们提及。

信仰究竟是什么?信仰是否遥不可及?信仰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面对这些“信仰之问”,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在参加山东卫视《新杏坛》节目录制期间接受了《解放周末》的独家专访。

对当前备受关注的信仰危机,他忧心忡忡:“信仰的荒漠上,立不起伟大的民族。”

“三无道德”的引导下,必然生产出“三无产品”

解放周末:今天我们谈论信仰,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么一个抽象、宏大的概念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关联?因此不免产生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信仰?

叶小文: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我们正好在山东,所以我想用孔夫子的话来回答。《论语》里有一段“子贡问政”。子贡请孔子说三个为政最重要的东西。孔子的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请他去掉一个。孔子说:“去兵。”子贡请他再去掉一个。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信仰、信誉、信念是最重要的。国家可以不搞军备,甚至可以忍饥挨饿,但不能把信仰丢掉。

解放周末:“民无信不立”,对于现实有什么意义?

叶小文:今天我们还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的确是“哲人其萎,其言犹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创新使得生活既便利又有趣,生活形态丰富多样,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物质的发展也让一些人的心灵迷失,迷心逐物引起了信仰的迷茫和精神的焦虑。

解放周末:而现在发生的一些道德失范的事情,常被归因到信仰缺失。

叶小文:信仰、信念缺乏,欲望吞噬理想,出现了一些冲破道德底线的现象和事件,一次次刺激人们的心灵。比如长春盗车杀婴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可说是舆论哗然,人神共愤。

当然,这些都是较为少数的极端事件。但是应该看到,没有信仰,也就毫无诚信可言、毫无善意可言、毫无责任感可言。“三无道德”的引导下,必然生产出“三无产品”,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比如食品作假,弄得人心惶惶: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色素,喝白水都怕有害元素,老百姓慌了——到底吃什么好?似乎好多东西都是假的,有人调侃说,是不是只有骗子才是真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但个体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和痛苦却有所增加。

解放周末:这是信仰缺失的后果,这些后果是不是也恰恰说明了信仰的重要?

叶小文:对。所以,在这个时候回头看孔夫子的话,就感觉分外沉重。“民无信而不立”,在信仰的荒漠上,立不起伟大的民族。现在中央提出“中国梦”,非常好;但不能一边做着梦,一边信仰空虚。没有理想信念、没有道德伦理,没有精神支柱,“梦”就只能是梦。说实话,信仰离我们并不远,它其实就在我们中间,在每个人的生命进程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里。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