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不等于无精神论,没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
解放周末:重塑当代信仰,已经迫在眉睫。但具体谈到重建信仰,有些人会有疑惑——难道要提倡宗教信仰吗?
叶小文:从全人类来看,说到信仰,首先想到的确实是宗教。因为,世界上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约占全部人口的84%。也就是说,五个人之中约有四个人信仰宗教。
解放周末:信仰是否等同于宗教信仰?
叶小文:信仰不能和宗教划等号,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将“信仰”解释为:在没有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在不同的精神领域都存在信仰。人类信仰是多元的,除了宗教信仰外,还有科学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乃至生活信仰等等。比如科学信仰,它就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与执着。
解放周末:从历史上来看,宗教和科学似乎是矛盾冲突的。您所谓的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有什么异同?
叶小文:打个比方来说:科学是个“,”,它依循着科学的逻辑始终在不断推进;哲学是个“?”,不断地追问事物的本源;而宗教则是“!”,不告诉你为什么,就告诉你是什么,强调的是“信”。
而科学信仰是“,+?”:科学信仰除了笃信科学的力量之外,还需要哲学一起来论证。譬如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信仰,但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需要依靠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指导,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历史的演进,而修正、完善、丰富我们的认识。而宗教信仰则是“!+?”,因为宗教信仰同样需要哲学来论证,甚至是唯心主义哲学,否则难以维系发展。
解放周末:您的这个说法很有意思。那么精神信仰与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有何区别与联系?
叶小文:精神信仰介于科学信仰、宗教信仰之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把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的长处结合起来的信仰。也就是说:精神信仰等于“,+?+!”。
首先,精神信仰可以是科学的信仰,它要朝着理想前景前进;但是还需要通过哲学思考进行论证,进而坚定我们的信仰;在某些时候,还得靠感叹号“说了算”——信仰是需要敬畏和无条件相信的。
解放周末: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按照您的分析,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叶小文:不少人确实存在这种认识误区,尤其是西方人,总说中国人没信仰。事实上,无神论不等于无精神论,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不怕鬼不等于无所畏惧。今天我们说重塑信仰,不是指回到狭隘的宗教信仰,而是重塑广义上的精神信仰,寻找到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价值观、世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