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干部论坛

信仰的荒漠,立不起伟大民族

——独家对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
2013年07月12日15:57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应该让有信仰的人 “出彩”,而不是谁有信仰谁吃亏

解放周末:不可否认,全民族的坚定信仰是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在您看来,我们该如何重塑信仰的力量?

叶小文:信仰实际上是一种他律和自律。从内部看,需要每个人心中存有敬畏;从外部看,需要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人之所以能自律,是因为存有敬畏之心。《易经》中说:“君子终日乾乾,朝惕夕厉,无咎。”就是说,君子每天都提心吊胆,到了晚上还要检查自己这一天有没有做错事,有没有起歹念,就像碰到了厉鬼一样,这样就不会犯错误了。

解放周末:那么,对于不信鬼神的人而言,是否就可以无所畏惧了?

叶小文:绝对不是。人总要给自己留一个敬畏的空间。我们不信鬼神,但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还要敬畏祖宗。正如孔夫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害怕自己的后事不能妥善安置,所以慎重虔诚地祭祀祖先。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德”就厚实起来了,信仰也就建立起来了。

解放周末:这是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的敬畏。那么,作为无神论者,共产党员要敬畏什么?

叶小文:对于共产党员的自律问题,陈毅同志早已说得很清楚:我们共产党人不相信鬼神,但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可见,党和人民就是心中的神。常有敬畏之感,才能常怀律己之心;常有忌惮之虑,才能常思贪欲之害;常有人民之念,才能常修为政之德。

解放周末:如果人人都能自律,那么社会不难形成普遍的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如果社会形成了核心价值观,也自然能推动每个人的自律。

叶小文: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梦”讲求每个人都要有“出彩”的机会。社会需要有信仰、有信念、讲诚信的人。社会也应该让这样的人能够“出彩”,而不是谁有信仰谁吃亏、谁倒霉。让老实人不吃亏,让有信仰的人得到普遍尊重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们应该形成的社会氛围。(采写/本报记者 曹静 实习生张澍)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