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信仰成为空谈,首先就应该把“公”与“私”的问题想清楚
解放周末:现在一提信仰就觉得很飘忽,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么才能紧握住信仰?信仰的根在哪里?
叶小文: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可见,信仰必须紧紧地与个人利益、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信仰才是有根的。否则只能流于空话、套话,成为无法指导现实行为的形式主义。
解放周末:怎样才能不让信仰成为空谈呢?
叶小文:首先就应该把“公”与“私”的问题想清楚。因为贯穿个人、家庭、种族、社会的基本价值冲突,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公”与“私”的矛盾。
处理“公”与“私”的矛盾,我把它分成八种态度: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
我们讲信仰,就是要向往圣人,学习贤人,提倡善人,提升常人;另一方面,当然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
解放周末: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常人,作为一个常人应该怎么追求信仰?
叶小文:要做“常事”,说“常理”。做“常事”,就是勤勉做事,平实做人;说“常理”,就是奉行的价值观不宜要求过高,只能“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解放周末:这个口号我们并不陌生。
叶小文:但它似相识又新鲜,似简单也深刻,似明白常糊涂。
如果只讲“人人为我”,何其卑劣。那么,都来“我为人人”呢?当然很好。但这种理想社会慷慨高歌式的追求,还难以作为现实社会人人遵循的普遍要求。只有两者互相结合,而且首先是“我为人人”,然后才是“人人为我”,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相处,健康有序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