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却无法优化道德行为
解放周末:金融危机要防,信仰危机更是不能不防。您认为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叶小文:当前的信仰危机,主要还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度追逐物质利益造成的。
虽然市场经济包含着以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为特征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要求,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在“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前提下,也产生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维度,比如尊重、诚信、守时、互利、效率等。但是,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调节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是不会分辨善恶的,只要符合 “自愿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市场就可以接纳各种对整个社会来说极不道德的交易,比如开设赌场、卖淫等。同样,一些人把名誉、良心、权力和官位当做商品和金钱进行交易,只要双方愿意,这些都可以商品化,都可以成为买卖。
解放周末:为什么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优化资源配置的时候是个好手,但在优化道德行为上就“肌无力”了呢?
叶小文:因为市场经济的互利原则实际是各方无意识的一种结果,是各方“自私”利益相互制约的结果。所以,市场经济本身不存在“利他”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机制,不会自动产生为社会整体利益着想的道德意识。
解放周末: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开始“一切向钱看”了?
叶小文: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社会确实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悄然转换。你所说的“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不断瓦解着人们心底的神圣感。过度追逐物质利益,导致了发展的片面化。信仰和人生价值或被忽视,或干脆就被无视了。
解放周末:有人说,信仰缺失是中国特有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得很快,但法制还没跟上。那么在市场经济发展得较为充分的西方,信仰就不缺失吗?
叶小文:信仰的迷茫和失落,其实是当代西方和东方的共同感受。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上帝之死”所带来的信仰迷茫也使西方人陷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精神焦虑之中。在今天的西方,很多生态性、社会性灾难都是人类自身的失范造成的,比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恐怖袭击、邪教肆虐、黄赌毒等。虽然市场机制和法制的完善能够抑制过度的利己行为,但不可能消除这种行为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