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共历史上最早提出“熔炉”命题的,应该是任弼时。他曾把1921年7月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即“东方大学”)的3年学习生活,称为“在东方大学的熔炉里”。人们也把延安马列学院称为是“一座革命的熔炉,为我们党锤炼了数百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35年8月13日,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做的结束语》关于“干部问题”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讲求实际的人。”“因此,我认为,你们必须特别注意党校工作。我们的党校不应培养书呆子、清谈家和引证专家。决不培养这类人!从党校毕业出去的人,应当是为工人阶级事业奋斗的先进战士,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比别人更勇敢、更有自我牺牲的决心,而且要比普通工人看得更远,更明确劳动解放的道路。共产国际各支部应当认真办好党校,使它成为锻炼这种骨干战士的熔炉,而不应迁延耽搁。”对于这种“熔炉”命题涵义的解释,季米特洛夫指出:“我认为,党校的基本任务在于:教育在校的党员和共青团员学会将马列主义方法运用到该国的具体环境中去,运用到具体条件中去,运用到反对当前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敌人的斗争中去。为此,就必须学习列宁主义的活的革命精神,而不要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在我们党校里,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培养干部。第一种方法是:用抽象的理论来培养干部,力求给他们灌输一大堆枯燥无味的知识,使他们能起草像样的提纲和决议;而涉及该国的问题,即该国的工人运动史、该国共产党的传统和经验时,则一带而过。第二种方法是:要求学员在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时,必须实际研究本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各种根本问题,以便以后回去做实际工作时,能够独立地把握方向,能够成为独立的实际组织者,能够带领群众同阶级敌人进行战斗。”显然,中央党校“熔炉”命题的实际涵义,就是用第二种方法来培训、训练,就像在熔炉中锤炼钢铁一样来锤炼、锻炼我们的学员。“熔炉”命题说到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方法问题,是学风问题,是党性修养、党性锻炼问题。
在中共中央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中共中央党校称为“熔炉”的,从目前查阅过的资料中,是1990年6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党校校长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几个问题》中提出的。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党校作为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组织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作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应当大有作为,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办好党校,培养好干部,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的必修课。要把加强学员的党性锻炼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同党校的日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党校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使各级党校成为学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我们有延安整风的经验,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1990年9月5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中又重复了上述思想,重提“熔炉”命题。1994年3月4日,胡锦涛(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党校校长)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党校工作》和1994年5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都重申了前述2个文献“熔炉”的思想内容。1995年9月6日,由中共中央通过并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中,又把“熔炉”命题和培训轮训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马克思主义等,列为条例总则第3条。不过此内容中增加了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的内容。上述5个文献,实际上提出了中共中央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命题的思想内容。2000年6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对“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命题进行了明确全面表述。《决定》指出:“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3年3月26日,曾庆红(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党校校长)在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的讲话《努力开创党校工作的新局面,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中,则进一步把上述“熔炉”命题的表述,首次简化为“三个阵地、一个熔炉”。他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程中,党校应该更好地发挥‘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作用。”(“三个阵地”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阵地、研究阵地、宣传阵地)。
我是1992年12月由东北师范大学政教系博士毕业改派到中央党校,先后在中共党史教研部、行管局、科研部工作,至今已 20年过去了。在 20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始终把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奉为自我修养的要旨,中央党校各级领导和组织也采取多条途径对我进行党性教育即熔炉锻炼:
一是通过日常党性教育,提高我的党性修养。在中央党校工作实践中,学校领导、校委先后对全校教职员工开展了“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党校姓党”、“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教学布局”,“三基本”,“五当代”,“教学科研一体化”和“一流学府”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我进一步提升了对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校的地位、作用、功能的新认识,增强了党校姓党、党性锻炼意识,使我的党性锻炼、党性修养,有了坚实可靠的校园文化基础。
二是到大名县挂职、扶贫,进行实际的党性锻炼。1997年3月,遵照中央党校组织部的安排,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挂职副县长,进行了为期1年的挂职、扶贫工作。通过一年的基层锻炼,我进一步深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深化了通过科学发展扶贫、脱贫致富意识,深化了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和群众路线意识,从而使自己的党性觉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
三是做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强化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理念。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根据中央党校组织部的安排,我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进行了为期1年的访问学者学习、研究和党性锻炼。在此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5万字的研究报告。回校后,向中央党校校委提出了将中共中央党校办成研究型党校的建议。通过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和将中央党校办成“一流学府”的认识。
四是参加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培训班,强化了我的党的建设工作理念。2007年7月,受中央党校组织部和机关党委派遣,我赴上海浦东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党建研究班学习培训。通过学习、研讨,使我对党建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我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是走出国门,增强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自2002年5月至2011年5月,在中央党校指派下,先后赴越南、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分别进行了为期1周或半个月的考察、培训、学习。走出去,使我能通过切身感受,了解世界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了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
中央党校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共中央党校确实是一座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的熔炉。20年来,我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这座熔炉中,经受党性教育的锻炼,沐浴、滋润着党的培养的雨露阳光。中共中央党校的熔炉不断铸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