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2012,十大文化事件呈现活力中国

2012年12月28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 新闻界深入开展“走转改”成效明显

【声音】“希望自己一直能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真正到基层,和采访对象、和老百姓在一起,把他们的所想所愿表达出来,这样的记者是幸福的。”

——中央电视台浙江记者站站长  何  盈  

【点评】  从酷暑到隆冬,从高原到田埂,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在过去的一年有声有色、波澜壮阔。据初步统计,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每周刊播600篇左右“走转改”报道,一年来刊发“走转改”报道总计超过5万篇,其中《人民日报》头版刊发300多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400多条。许多过去从未被报道的人和事都成了新闻的主角。

曾几何时,读者觉得我们的报纸面目可憎,空话连篇、套话成风、夸张浮泛、高高在上……这些闭门造车不接地气的新闻不但令读者生厌让群众反感,而且也让许多记者失去了与百姓的血肉联系,丢掉了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并最终降低了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  

作为记者,基层不仅是巨大的新闻资源宝库,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所在。基层的困惑,累积成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基层的方寸探索,汇聚成社会进步的洪流。“走转改”活动,是时代需求和媒体作用的结合点。如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已成为新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描绘的新蓝图将在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努力中变为现实,新闻记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并记录这一历史进程,采写出更多带着露珠、裹着泥土的鲜活新闻。 

7. 《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

【声音】“中国电视的‘大片’时代已经来临。”       

——浙江卫视总监  夏陈安  

【点评】  在“风声鹤唳”的“限娱令”时代,《中国好声音》书写了一个传奇——最高收视率超过4%,节目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元迅速飙升至每15秒50万元,2013年广告招标总额冲破10亿元。节目主创更是信誓旦旦地力图开创中国电视的“大片”时代。

在《中国好声音》的带动下,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集体发力,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云南卫视的《完美声音》、东方卫视的《生动亚洲》等等,让这些原本有些“落寞”的地方热闹了起来,让卫视频道成为遥控器锁定的热门之选。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既在“声音”本身,也是在模式上。风靡全球的荷兰节目The Voice为《中国好声音》提供了最“保险”的节目模式。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综艺大片”不仅仅是大投入、大制作,丝丝入扣的节目细节和非比寻常的节目质量才是最大的保证。

“拿来主义”也是实用主义,但“拿来主义”不会是终极目的。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生代”的“综艺大片”为电视节目的创新带来了一股新风,但中国电视人自身的原创能力和兢兢业业的态度或许更让人期待。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吴思瑶(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