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儿时患病致残,一直与轮椅为伴,仍然乐观生活;人到中年收养一个女弃婴,为给她治病甘愿倾家荡产;40岁办起了养鸡场,在尚有欠款时坚持义卖帮助孤残儿童。只要有一点能力,她就想付出。乡亲们都叫她陶姐。她,就是天津市蓟县下营镇段庄村的陶淑凤。
【镜头一】
采访中,陶姐自豪地带记者“巡视”自己拾掇得井井有条的养殖场,还时不时费力地用夹子夹起地上的垃圾。动作虽然吃力,但陶姐的笑声爽朗、温厚。
汽车从天津市区出发一路向北,来到山清水秀、长城盘桓的蓟县山区,下营镇段庄村的村路边立着一块“回报社会”的大牌子,陶淑凤(见图。记者靳博摄)开办的爱心养鸡场就坐落于此。
“有人在家吗?”
“来了,您稍等会儿!”
一分钟后,陶淑凤摇着手摇轮椅从低矮的房子里缓缓“走”出来。记者无论如何也难以把眼前瘦小的形象和刚才那个乐观的声音联系起来。陶姐自豪地带记者“巡视”自己拾掇得井井有条的养殖场,还时不时费力地用夹子夹起地上的垃圾。爽朗泼辣的陶姐看上去并不像是历经挫折、饱受磨难的人,只有残疾的身躯和那辆老旧的轮椅悄然诉说着她坎坷的人生。谈起小时候身体残疾带给她的影响,现在的陶姐没有抱怨,正如她那乐呵呵的笑声一般,显得爽朗而温厚。
陶淑凤3岁那年,因为高烧治疗延误而落下残疾,从此终身与轮椅为伴。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曾经几欲轻生。后来,一位城里来的老师送给她一些书,让她学知识。天津向阳中学的一名女学生与她交上了朋友,并用自己不多的奖学金买礼物送给她。陶淑凤感觉到,自己的残疾并没有被人嫌弃,反而使她收获了很多关爱。回忆起过往的经历,陶姐感慨地说:“从那时开始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再困难,想办法也是能帮助别人的,而且帮助别人会让你收获想象不到的快乐。”
【镜头二】
小米阳病愈后的一天,她的亲生父母联系到了陶淑凤,但小米阳哭着抱住陶姐:“我哪儿都不去,您就是我妈妈!”
“妈,这会儿太阳不错,推您出去走走。”跟陶姐在屋里聊了快一个钟头,一位姑娘进了屋。“现在养鸡场就靠俺老伴儿和闺女了!”陶姐拉着姑娘的手。她就是陶姐收养的女儿小米阳。历经了种种坎坷,母女俩显得更加亲近。说起给小米阳治病的经历,陶姐感慨万千,在她孤单无助的时候,是众人无私的帮助给她们崭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