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9日17: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孙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赶上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风险投资人都把钱袋子攥得紧紧的。科研小字辈孙刚在剑桥大学光电子实验室开始了多稳态液晶技术的探索之旅。而孙刚手中最大的“王牌”,正是多稳态液晶材料技术。 |
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企业,汉朗光电,如同登山队员,爬上一个山头,就要跃上另一个高度,“永远无法停止技术创新”。
“就像这看似玻璃片的电子价签,研究超低功耗的通讯控制技术,并将它和液晶显示技术相结合,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孙刚说。
多稳态液晶材料也会受到来自其他新型材料的“挑战”。“比如还有胆固醇液晶等。现在是拼哪种材料能最快实现产业化,能出更多产品。一旦比别人晚,就被动了。”
太原人孙刚身上似乎流淌着晋商的血液,他在技术上追求理想化,但在商业态度上很务实。技术创业失败者的例子也不少,但是孙刚却懂得如何翻阅横亘在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栅栏”。
同很多热衷技术的人一样,孙刚也很“忄刍”,但是他也会沟通和妥协。
几乎每次办公会上,孙刚和他的团队成员都要挽起衣袖,抡着胳膊,就一些技术问题或者客户提出的需求,大声争吵。
每当被“逼进”技术和客户需求的两难境地,孙刚要放下科学家的“智力优越感”,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后来发现,客户看上去‘无厘头’的要求,通过技术改造,是可以实现的。”
2010年,汉朗光电在苏州产业园区也成立公司。孙刚每周都要从北京赶头班飞机去苏州,再坐晚上最后一班飞机回北京。周末,他有时也会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加班。孙刚的办公室只有一个书橱、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没有沙发。
可以说,汉朗光电是世界上首个将多稳态液晶技术进行产业化的公司。在此之前,让孙刚颇为自豪的是,“我们做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现在世界500强也在争着为我们代工。”
中国已经是公认的“世界工厂”,很多品牌产品是在中国企业完成加工,再被销往全球各地。然而,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企业”,让国外企业为中国品牌做代工,是中国制造的梦想。
孙刚想离这个梦想更近一些。(陈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