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甘肅蘭州城關區酒泉路街道:讓社區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2014年09月25日11: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街道城市社區、甘肅蘭州、維護青少年權益、創新活動陣地、把握青年需要、“快樂兒童家園”、消除孩子失管失教問題

“小朋友們,誰能告訴我你們認為的美術是什麼啊?”一個高高瘦瘦的“教員”向“教室”裡的30余名同學們提問。

一時間,孩子們的回答聲此起彼伏:

“我覺得美術就是畫畫。”

“美術就是用圖畫來表達自己!”

這是2014年7月23日,筆者在蘭州市城關區酒泉路街道暢家巷社區進行案例尋訪時,在該社區組織的“假期小課堂”中的看到的情景。

據暢家巷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孫敏敏介紹,“假期小課堂”是社區借助“快樂兒童家園”活動陣地啟動實施的“四點半工程”在暑假的延伸活動。“教員”是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蘭州籍大學生,“教室”是由暢家巷社區的一個會議室改造而成的多功能廳,而學生就是來自暢家巷社區的中小學生。

在城市的街道社區,維護青少年權益,促進青少年發展,一直是共青團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位於蘭州市中心區域的暢家巷社區,轄區內有蘭州一中、實驗小學、暢家巷小學等3個中小學校。青少年群體數量多,其中還包括近200名流動兒童。

如何給流動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學習活動場所,搭建一個與家長、監護人溝通交流的互動平台,開展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和管理工作,一直是街道和社區團組織看在眼裡,想在心裡的大事。自2011年7月開始,三年多的時間,工作人員也把這做成了一件卓有成效的實事。

一、背景與起因

團十六大以來,團中央書記處經過多次調研、反復討論、慎重考慮后做出“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行動”的重大決策,通過打造全團各級團組織、青年志願者組織廣泛、持續開展的品牌項目,廣泛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寓教於樂、生動活潑的活動,切實服務青年農民工及其子女。

酒泉路街道辦事處位於蘭州市中心地段,管轄中街子、張家園、南稍門、楊家園、暢家巷5個社區居委會。面積約0.88平方公裡,居民15706戶,45434人。暢家巷社區轄區總面積0.25平方公裡,現有居民戶4118 戶,常住人口 12038 人, 流動人口2079人。隻看數據似乎沒有什麼直觀的感受,但是有人做過這麼一個比較:香港市區人口密度是2.1萬人/平方千米,而根據現有的數據不難得出,酒泉路街道的人口密度是5.2萬人/平方千米,暢家巷社區則是5.6萬人/平方千米,均是香港的兩倍還多。

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是街道社區開展工作的困難所在。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教育管理,轄區內一些中小學生四點半就已經放學,但是就雙職工家庭來說,父母依然在上班,而對於流動務工人員家庭來說,要麼父母雙方還未下班,要麼正是自家的店鋪或者攤位營業的時候。因此,基於這樣的原因,學生放學后出現了無人接、無人管的“真空”狀態。有一些孩子甚至進網吧玩游戲,或者參與一些其他活動,存在著安全隱患。

酒泉路街道團工委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在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幫助和督促轄區內的五個社區團支部開辟陣地,設計活動,提供資源,服務青年,特別是孩子就讀中小學的青少年。

二、 做法與成效

(一) 黨團干部施展專長

2010年底,暢家巷社區整合辦公資源,將有限的辦公場地精心合理劃分,充分有效利用資源。社區黨支部書記曲艷玲,既是一名社區干部,又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工作時經常換位思考,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這一次,她從家長的角度出發,提出在社區配置專門陣地,為社區青少年提供活動場所,解決因為家長上下班與孩子上下學的“時間差”造成的青少年失管失教問題。提議一處,很快得到大家的贊同和支持。

“快樂兒童樂園”就這樣順利的建立起來。剛剛在社區公開推選大會上被推選為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的孫敏敏,被指派為“快樂兒童樂園”的兼職教師。應當說,這個年輕的副書記,對活動的推動有著很大的功勞。2010年,21歲的孫敏敏大學畢業,因為出色的英語能力,她進入了蘭州某培訓機構成為一名少兒英語老師。不久之后,大學生進村進社區考試開始,孫敏敏仔細思考之后,認為社區是一個大舞台,能有機會為社會基層群眾改善生活盡點力,於是立即報了名並被錄取。

怎樣才能為社區1.2萬名群眾服務好,是這個年輕的副書記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筆者在一則採訪孫敏敏的報道中看到了這樣的描述——

“為了盡快打開工作局面,她堅持每天早早到崗。從計生、治安到小區衛生從為社區群眾調解家庭糾紛到整治小區物業,從挨家挨戶做工作到為困難學生補習英語……孫敏敏幾乎放棄了所有雙休日。”

就是憑著這樣一份堅持,孫敏敏的工作有聲有色的開展起來。但是很快,一個新的問題出現在孫敏敏的腦海中:社區裡有那麼多的中小學生,一到寒暑假,就基本處在失管失教的狀態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孩子們有地方可去,有樂趣可尋,有知識可學呢?

孫敏敏思考的結果是,將學期內的“快樂兒童家園”活動延伸到寒暑假,利用同一塊陣地,開辦“暑期小課堂”。少兒英語教師出身的她不僅自己兼任英語老師,還邀請自己認識的青年志願者們共同為社區的青少年授課。發展到現在,暑期小課堂已經開設有手工制作、英語口語、繪畫、暑期作業輔導等課程。此外,社區還為孩子們安排了一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和科普知識、心理輔導講座等。

(二) 五老人員發揮余熱

社區課堂不僅僅傳授文化知識,也是愛國教育的陣地。社區組織轄區內真心關愛兒童成長的老干部、老專家、老模范、老教師、老戰士為主的“五老”志願者隊伍,在社區流動兒童之家開設“社區課堂”,不定期的給孩子們講課,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教育他們,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增強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社區利用“流動兒童之家”這一平台組織青少年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引導他們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升華。2011年是建黨90周年,社區針對流動兒童特點、不斷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容,開展“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系列活動。

同時,社區還依托街道范圍內的八路軍駐蘭辦事處等紅色教育基地,不定期地組織街道社區直管黨員、流動黨員等到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堅持開展實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主義教育,引導他們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升華。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據社區負責人介紹,為加強社區文化建設,豐富青少年文化生活,社區經常組織開展愛國教育活動,活動以知識宣講、歷史知識搶答和競猜、紅歌聯唱等多種形式,向青少年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宣講人員深刻而具有激情的宣講,使社區的青少年孩子們受益匪淺,從中理解了何為愛國和怎樣愛國,使愛國主義教育真正深入孩子心。而歷史知識競猜搶答游戲,既鞏固了他們的歷史知識,又豐富了孩子們業余生活,並且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深受他們的喜愛。

(三) 志願團隊貢獻愛心

筆者在瀏覽暢家巷社區工作簡報時,《蘭州日報》上刊登的一篇名為《雷鋒精神無國界,社區裡來了“洋雷鋒”》的報道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報道中所說的“洋雷鋒”其實是來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的兩名留學生愛卡和文光,他們都是來自蘭州大學的留學生。兩位留學生兩年來一直用業余時間幫助中國小學生學習英語,把自己的愛傾注在這些孩子身上,在異國他鄉默默地奉獻著,因此社區裡的居民都親切地稱他們為“洋雷鋒”。

採訪中愛卡和文光說,他們沒有來中國前,就在各自的國家給孩子們義務上英語課,來到中國后他們覺得應該給中國孩子們做點事情,兩年前暢家巷社區舉辦了假期課堂,當時缺一位英語老師,正好剛從蘭州大學畢業,到社區工作的孫敏敏認識愛卡和文光,當小孫把社區的邀請告訴他倆后,兩人一口答應下來,此后不分嚴寒酷暑,從來沒有間斷過。現在他倆已經和孩子們成為朋友,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們愛卡姐姐、文光哥哥。

其實,在暢家巷社區提供志願服務的志願者和志願者團隊還有很多。就在筆者尋訪當天,7月23日是星期三,正好是社區暑期小課堂上課的時間。筆者親自參與了其中一節美術課,也就是報告開頭描述的場景。本次暑期小課堂的校長,來自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鐘瀟斐同學告訴筆者,暑期小課堂的支教團隊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團委號召組織的,成員均是來自全國多所院校的蘭州籍大學生。

據了解,假期課堂已經連續舉辦四年,今年暑期的“暑期小課堂”是第7期。本期“暑期小課堂”自7月16日開班以來,每周一、周三下午分別開設兩節課,內容包括地理知識科普,美術小課堂等。預計共開設10節課。

當然,因為受到場地限制,暢家巷社區在自身現有陣地的基礎上,還積極拓寬對外的活動對接,先后開展了參觀地震館、參觀軍營等活動。

三、 總結與回顧

街道黨工委、團工委大力支持,社區黨支部、團支部全力組織,黨團干部施展專長,五老人員發揮余熱,志願團隊奉獻愛心。有平台,有人員,還有社區群眾的切實需要,這是酒泉路街道暢家巷社區“快樂兒童家園”活動順利開展的根本所在。

但是社區“快樂兒童家園”之家工作僅僅是剛剛起步,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經費有限,人手缺乏,場地不足,以及有些流動兒童因家庭和自身的原因不願意到“兒童之家”與其他同學在一起等等諸多問題。

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孫敏敏告訴筆者,因為經費有限,很多設想中的活動往往很難成功的開展,而且很多時候,經費、人手、場地是疊加在一塊出現的。筆者在尋訪時,社區正在積極籌劃組織社區青少年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但是上述的三個問題很現實的擺在了社區工作人員面前:1、近30名孩子每人50元門票,錢從哪裡來?2、從城關區的社區所在地,到七裡河區的甘肅省博物館,將近7公裡的路程怎麼去?3、到達博物館后,30名孩子如何看護?筆者離開社區之前,社區工作人員還在積極的為這次參觀活動多方尋求幫助。

談到場地問題,社區書記曲艷玲表示了些許無奈。筆者在尋訪過程中發現,社區的兒童活動場地上有一些排球、足球,曲書記告訴筆者,這些都是婦聯組織配給的,可是有了器材卻沒有活動場地,很多孩子隻能在社區並不寬敞的場地上拍拍排球。據了解,轄區內的幾所學校的足球場等場地並不對外開放,而社區本身就面臨人口密度大,活動場地小的困難,靠自主開辟活動場地,困難非常大。

社區副書記孫敏敏向筆者補充到,同時配給的還有手風琴、二胡等樂器和跳棋、象棋等室內活動的用品。但是像手風琴、二胡這樣的樂器,沒有專業老師來教授,並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另據了解,活動開展之初,師資力量主要由轄區退休干部、大學生志願者、熱心公益事業的高校教師及留學生組成。來源很廣卻很分散,不方便管理。有時候會出現因為教師個人原因導致課堂缺課的現象發生。孫敏敏回憶到,有一次,一位家住在安寧區的老師因為堵車的原因,未能及時趕到,為了不讓孩子們白來一趟,她給當天來的孩子們講了一節自己在當少兒英語教師時上過的課。這件事也提醒孫敏敏,應該著力組織一支高素質,熱心腸,穩定性高的師資隊伍。

今后社區將針對這一些問題,進一步與家庭、學校相聯系,努力為流動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社區還將開展形式多樣地娛樂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引導流動兒童積極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同時社區還要加強自身建設,強化責任,增進愛心,關心流動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並在結對幫助等方面做好工作。使轄區內的流動兒童能夠在社區的這個“流動兒童”之家,真正感受到“家”的溫馨和快樂。

注:部分資料援引自當地媒體

2014年7月29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