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陝西駐京團工委:用“大秦之腔”組織凝聚服務在京陝籍青年

2014年04月29日15: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駐外團組織、陝西駐北京、服務青年、創新活動形式、秦腔、鄉情

2010年7月31日陝西駐京團工委正式成立,隨之以“走進去,請出來”的模式,凝聚起了陝籍在京優秀青年,通過送文化、搭平台、建網絡等多種途徑,時刻溫暖著廣大陝籍在京務工青年的心。

下午,金秋的艷陽照在位於北京市雙橋路臨24號的小院屋頂,一排排藍色鐵皮廠房顯得格外醒目。剛一進院門,咿咿呀呀清脆的戲曲聲就傳至耳邊。今年剛滿30歲的陝籍秦腔演員買廣華帶著中國青年網的記者們來到演員們的排練現場,與秦腔都是“第一次親密接觸”的記者們對什麼都感到新鮮好玩:小伙兒如何反串的花旦粉妝玉琢,英俊小生怎樣瀟洒倜儻,人到中年的須生為何一身正氣,一身俏的媒旦舉手投足都盡顯滑稽,一張張經典的面孔讓大家一看就樂呵起來……“保護和傳承家鄉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今年25歲的陝西青年張鵬是個秦腔 “小”票友,但隻身在北京,怎麼才能痛快地唱一唱秦腔呢?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得以加入了現在的小家——“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習社。

“2011年11月,我上網時無意間看到一則招秦腔演員的消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就和社裡聯系了。”剛開始的加入並不順利,但波折抵不過張鵬對秦腔的喜愛,“當時幾位老師讓我唱了一段,結果全都搖頭,我幾乎崩潰了。但又想到,作為一個陝西青年連自己家鄉這麼優秀的傳統文化都不懂,這也太可笑了吧。” 很快,一年的時間過去了,經過自己的刻苦訓練和老師的專業指點,張鵬已成長為社裡的“台柱子”。“從去年加入以來,我每個周末都會來這邊參加節目排練。自從有了團組織搭建平台,日常演出、參加比賽等機會也越來越多,大家都感覺生活豐富多彩起來了!”

2010年7月31日陝西駐京團工委正式成立,隨之以“走進去,請出來”的發展模式,探索用青年組織來凝聚陝籍在京優秀青年,而“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習社成為了第一批入選對象。

研習社的演員們總是不避寒暑,勤學苦練。或拜師學藝,或私淑名家,演藝水平日臻成熟,一場場頗具陝籍風味兒的秦腔從他們中間逐漸傳播開來……從陝西電視台的《秦之聲》到中央電視台的《戲曲採風》、從高校禮堂到走進商業劇場、從“陝西秦腔文化周”座談會到社區藝術節的聯歡大舞台……處處都留下了研習社成員的身影與充滿陝西文化精髓的秦韻之聲。

其實,這只是陝西駐京團工委有效凝聚陝籍在京青年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陝西駐京團工委廣泛聯系在京的陝籍團員青年,聯系陝西在京建筑勞務公司5家,聯系陝西在京餐飲企業57家;通過網絡平台聯絡“北京秦人網”、“陝西老鄉會北京社區”共聯系到陝西籍在京青年網民1萬多人。 “走進去,請出來”是團工委始終不變的原則,這讓廣大在京陝籍務工青年感受到了團組織的存在,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讓在首都工作生活的陝西籍青年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2012年10月30日、豐台區萬豐路千禧中心廣場,2012來京務工青年百場電影放映暨“周末劇場”活動閉幕式為餐飲、建筑、商鋪等陝籍在京青年送去了文化大餐。

2011年12月18日、團中央機關禮堂,“秦聲秦韻傳鄉情”專場演出用鄉音鄉劇帶領在京陝籍務工青年找回了家的溫暖。

2010年中秋假日、北京危改項目建筑工地,現場搭台、鮮活表演,不能合家團圓的中秋駐京團工委打造了在京陝籍建筑青年的第二個家。

……

這些看似特別尋常而簡單的活動,卻無時不刻地溫暖著陝籍在京務工青年的心。

“雖然我們都是兼職的團干部,但一定會處理好本職與兼職的關系,合理分配工作精力;盡全力做到讓廣大陝籍務工青年融入北京,讓駐京團工委成為外出務工青年心中的“娘家人”,引導好廣大陝籍在京務工青年立足崗位,干一行愛一行,為首都和諧建設貢獻最大力量。”

正如團工委書記黨宇博所說,陝西駐京團工委切實發揮自身特長,用鄉音鄉情凝聚青年、用切實行動凝集青年,成為了外出務工青年心靈的港灣,成為了遠行游子在千裡之外的第二個“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