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新农村贡献青春才华
如何看待大学生村官的“跳板”思想 (2)
本期“特别策划”编辑/赵力群 宋东泽
2011年12月31日14: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手机点评 纠错 | ![]() |
莫把村官岗位当“跳板”
余维民
选聘招用大学生当村官,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农村的发展。据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34名投票者中,仅有少数人表示村官任职期满后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大部分人则决定考公务员或从其他渠道离开农村。为什么会这样呢?被普遍认为的原因是:这是新农村建设与高校毕业生迎头交会,碰撞出的产物。在受访的969名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中,17%是因城市求职难,33%是想锻炼自己,为以后打基础。所谓的“为以后打基础”,是指为报考公务员增加不可小视的砝码。
有人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是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的第二波行动,这是不恰当的。就一些大学生村官自身来说,他们少了理想主义,更多现实考量,有的刚刚上任已开始盘算:村官任职期满后去向何方。在坚守中,他们的精神支持更多的也许是村官任职期满后再就业时得到的优待。有的更坦言:“城里工作不好找,当村官是权宜之计,一旦找到好工作立马走人。”正是因为受权宜思想的支配,有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吃苦,也不愿与农民沟通,不想着增长本事,而是心浮气躁,马马虎虎,一门心思想着离开农村。有的被农民认为“没有出息,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到农村混饭吃”,以致有的农民说,把村官岗位当“跳板”的大学毕业生,就别选择到乡下当村官。
没人强求大学生把村官当做终身职业,大学生村官有离开农村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但既然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选择了村官这个岗位,就应该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工作,而不能随波逐流,毫无人生目标追求。把村官当“跳板”,一心想着任职期满就离开农村,对农村的发展没有贡献,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也容易伤害农民兄弟的朴素感情。说句老实话,只有踏踏实实,做一个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在村官这个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才有资本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党、政府和广大农民,都期待大学生村官珍惜当村官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抛弃权宜思想,真诚地靠近群众,真心地融入到群众当中去。只要大学生村官转变思想观念,严格要求自己,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村官的岗位作为奉献的舞台,真心实意为农民造福,多干一些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就一定会赢得农民群众的喜爱,也一定会在村官的岗位上谱写出无愧于人生的绚丽篇章。
(作者为媒体工作人员)
把村官作为“跳板”又何妨
吴明
为了激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各地都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人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进而产生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隐忧。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首先各级政府在倡导的同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和使用好这批大学生。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干一辈子”的旧观念,好像大学生只有扎根农村一辈子,才是所谓的动机“纯”。其实,这种落后的观念要不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过几年的农村锻炼,那些有着基层实践经验的优秀大学生,在其他的岗位上工作,也是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另外,要求大学生在农村干一辈子,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不符合客观实际。对那些有志于毕生献身农村事业的大学生,应当大力支持,但对那些任期内在村官岗位上干出成绩,离开农村走上其他岗位的大学生,也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更不能因其离开,就说他们动机不纯。大学生当村官应当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像溪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更新,不能总抱着老皇历来看待新事物。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为他们在村官岗位上发挥才干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经过几年基层锻炼,有突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要因材施用,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一定非要局限在农村。全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如果让大学生村官流动起来,将会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去当一回村官。一方面建设新农村的人才缺乏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即便是有些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又何妨呢?
(作者为某企业退休职工)
【1】 【2】 【3】 【4】 【5】 【6】
(责编:杨媚)
余维民
选聘招用大学生当村官,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农村的发展。据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34名投票者中,仅有少数人表示村官任职期满后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大部分人则决定考公务员或从其他渠道离开农村。为什么会这样呢?被普遍认为的原因是:这是新农村建设与高校毕业生迎头交会,碰撞出的产物。在受访的969名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中,17%是因城市求职难,33%是想锻炼自己,为以后打基础。所谓的“为以后打基础”,是指为报考公务员增加不可小视的砝码。
有人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是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的第二波行动,这是不恰当的。就一些大学生村官自身来说,他们少了理想主义,更多现实考量,有的刚刚上任已开始盘算:村官任职期满后去向何方。在坚守中,他们的精神支持更多的也许是村官任职期满后再就业时得到的优待。有的更坦言:“城里工作不好找,当村官是权宜之计,一旦找到好工作立马走人。”正是因为受权宜思想的支配,有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吃苦,也不愿与农民沟通,不想着增长本事,而是心浮气躁,马马虎虎,一门心思想着离开农村。有的被农民认为“没有出息,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到农村混饭吃”,以致有的农民说,把村官岗位当“跳板”的大学毕业生,就别选择到乡下当村官。
没人强求大学生把村官当做终身职业,大学生村官有离开农村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但既然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选择了村官这个岗位,就应该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工作,而不能随波逐流,毫无人生目标追求。把村官当“跳板”,一心想着任职期满就离开农村,对农村的发展没有贡献,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也容易伤害农民兄弟的朴素感情。说句老实话,只有踏踏实实,做一个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在村官这个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才有资本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党、政府和广大农民,都期待大学生村官珍惜当村官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抛弃权宜思想,真诚地靠近群众,真心地融入到群众当中去。只要大学生村官转变思想观念,严格要求自己,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村官的岗位作为奉献的舞台,真心实意为农民造福,多干一些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就一定会赢得农民群众的喜爱,也一定会在村官的岗位上谱写出无愧于人生的绚丽篇章。
(作者为媒体工作人员)
把村官作为“跳板”又何妨
吴明
为了激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各地都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人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进而产生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隐忧。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首先各级政府在倡导的同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和使用好这批大学生。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干一辈子”的旧观念,好像大学生只有扎根农村一辈子,才是所谓的动机“纯”。其实,这种落后的观念要不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过几年的农村锻炼,那些有着基层实践经验的优秀大学生,在其他的岗位上工作,也是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另外,要求大学生在农村干一辈子,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不符合客观实际。对那些有志于毕生献身农村事业的大学生,应当大力支持,但对那些任期内在村官岗位上干出成绩,离开农村走上其他岗位的大学生,也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更不能因其离开,就说他们动机不纯。大学生当村官应当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像溪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更新,不能总抱着老皇历来看待新事物。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为他们在村官岗位上发挥才干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经过几年基层锻炼,有突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要因材施用,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一定非要局限在农村。全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如果让大学生村官流动起来,将会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去当一回村官。一方面建设新农村的人才缺乏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即便是有些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又何妨呢?
(作者为某企业退休职工)
![]() | ![]() |
相关专题 |
· 大学生村官园地--十万大学生村官的网上家园 |
我要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