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中共党史研究
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7)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
王光宇
2009年02月19日10:42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7)--期刊选粹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七、安徽一九六一年推行“责任田”是这场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历史渊源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农村改革会从安徽最先兴起?我认为,包产到户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安徽农民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应当永远载入史册。追溯起原因,应当说是多方面的,就它的历史渊源来说,是和1961年推行“责任田”分不开的。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安徽同全国一样,深受“左”的灾难,最终导致全省经济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特别是农村的问题更加突出,饿、病、逃、荒、死现象普遍大量出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此都很焦急。我那时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心情十分沉重,深感对不起人民。曾希圣作为省委第一书记,更是焦急不安。他是一位事业心和责任心都十分强烈的领导者,又是非常爱动脑筋刻苦钻研问题的人。从1960年开始,他就想方设法在困境中找出一条出路。他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摆脱农村的危急局面,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大胆地提出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简称“责任田”。1961年2月,派省委副秘书长张立治,还有陆德生、周曰礼、赵岭峻等人,组成工作组,到合肥市南新庄搞试点。我和省委其他一些成员,也分别深入全省各地搞调查研究,或搞试点。在普遍调查研究和试点之后,于1961年在全省推行“责任田”。当年粮食获得大增产。毛主席原来说,安徽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了。但这年安徽实际增产粮食近50亿斤,除保证安徽自身顺利渡过难关、使生产有较大恢复和发展外,还支援河南、山东、苏北等地粮食约5亿多斤。1962年2月,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以及纪登奎等人,来安徽宿县地区商谈豫皖两省协作治水问题,曾要宿县地委书记孟亦奇代为向省委转达他们对安徽干部群众支援的谢意。1962年安徽“责任田”被批判为方向路线性错误,但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却说:安徽给我们省解决粮食问题起了很好的作用,应该为“责任田”恢复名誉。中央许多领导人,如陈云、邓子恢等,对“责任田”也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而邓小平的“不管黑猫、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名言,也是直接针对“责任田”问题来说的。广大农民群众更是从内心拥护“责任田”。后来“责任田”虽然夭折了,但它仍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正如一句古诗所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它又破土而出,生机盎然,并以勃发之势,迅速茁壮成长起来。胡耀邦于1982年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来安徽视察时,坦诚地说:我那时对“责任田”是不赞成的,曾向毛主席和中央写了一个考察报告,说搞不好会带来严重后果。我这次到安徽来是还债的。看来如果当时全国都采取曾希圣的办法,我们的国家早就富起来了。曾希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
安徽农村改革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农村第一步改革不仅推动了我省农业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农村的复苏和繁荣,还催生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为促进全国农村改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这段历史中,需要特别珍视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是勇于实践、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是不怕困难和曲折、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是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所有这些,在继续推进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中,都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村改革的重点放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为农村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正所谓“改革未有穷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人大原主任)
【1】
【2】
【3】
【4】
【5】
【6】
【7】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