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中共党史研究
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2)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
王光宇
2009年02月19日10:42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2)--期刊选粹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二、让农民“借地渡荒”是安徽农村改革的第二个序曲
1978年,安徽大部分地区10个月没有下过透雨,许多河水断流,水库干涸。干旱严重程度是我从来没有遇见过的。巢湖水都干了;有的塘中的老鳖旱死了;肥东县八斗岭的群众饮水都是用汽车运去的。全省共造成6000多万亩农田受灾,4000多万人口的地区缺乏生活用水。到了秋季,该种小麦了,号召群众采用打井、深挖沟塘取水抗旱种麦,同时采用“三干法”(干地、干土、干下种)种麦,群众不舍得把种子干种下去,怕白白损失了。大片大片的耕地抛荒。群众眼看今后生产生活无指望,非常恐慌。万里问我怎么加快秋种速度?我回忆起1954年发大水,退水很迟,灾情严重,曾采用过“借地渡荒”的办法,收到了明显效果。我向万里建议:现在全省耕地大面积抛荒,与其抛荒,不如借给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尽量多种一些秋季作物以渡过灾荒。万里考虑良久,说可以试一试。他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门讨论,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借地渡荒”: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每人借三分地,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措施立竿见影,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灾热情,使全省最终超额完成了秋种计划,而且为在农村广泛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提供了契机和良好条件。
【1】
【2】
【3】
【4】
【5】
【6】
【7】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