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中共党史研究
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3)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
王光宇
2009年02月19日10:42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我所亲历的安徽农村改革 (3)--期刊选粹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广泛兴起
在贯彻执行“省委六条”和让农民“借地渡荒”过程中,由于长期推行的极左的农村经济政策有很大的明显松动,全省许多农村闻风而动,或公开、或暗地、或自发、或有组织地搞起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78年春种时,来安县烟陈公社杨渡大队魏郢生产队在全县率先实行“包产到组、超奖减赔”的办法。1978年秋种时,来安县委书记王业美到十二里半公社检查工作,发现了一个全县“产量最低、社员最穷、集体经济最薄弱、农户最脏、病人和小孩最多”的生产队——前郢生产队,王业美问队长:“有什么办法能搞好?”这位队长回答:“什么办法都不行,只有一个办法,干脆包产到户。”王业美说:“我批准你们搞,但这不是县委意见,其他生产队不准搞。”前郢生产队就这样成为滁县地区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同时,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庄生产队以“借地渡荒”的名义,把相邻两队之间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看到工作队没有干预,索性将所有的集体土地都借给农民。附近生产队也有的跟着这样做。所以说,小井庄也成为最早包产到户的队。在这一时期,芜湖县黄池公社西埂生产队也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并很快影响和波及邻近队纷纷效仿。
在来安、肥西、芜湖等县推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过程中,凤阳县马湖公社干部和农民则创造了“大包干”办法。基本内容是:坚持耕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联产承包为核心,采取“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马湖的“大包干”一开始是包干到组,即生产队下面分很多个小组,有的组只有三五户,基本上是父子、兄弟、叔侄等近亲。因为“组”毕竟还是集体,核算单位划小了,成为“三级半所有制”,不像包到户那么敏感,风险较小,阻力也小,于是在县委领导下,凤阳全县迅速铺开。该县小岗生产队,名为包干到组,实则率先突破了这一形式,在1979年春节期间秘密搞起了包干到户,成为凤阳县农村大包干到户的第一家。后来万里同志和我都去看过,代表省委给予支持。
安徽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并实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开始时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联产的;另一类是不联产的。不联产的主要形式是分组作业、定额管理和小段包工、季节性包工;联产的有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大宗作物包到组、小宗作物和经济作物包到户,动石磙子的作物包到组、不动石磙子的作物包到户,水田包到组、旱地包到户,等等。最终都发展成为包产(包干)到户,规范的称法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于1981年底基本完成。需要说明的是,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实质是一样的,两者实际内容没有什么区别。
【1】
【2】
【3】
【4】
【5】
【6】
【7】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