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
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
述评
奏响时代最强的旋律――大气磅礴的北大荒精神
傅强
2007年08月06日18:07 来源:
zzzzzz
奏响时代最强的旋律――大气磅礴的北大荒精神--专题报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与国内其他的博物馆相比最为独特的地方:一面墙,一面人名墙,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丁云江、卞日亭、方树修、王文胜、王新元……
这不是普通的名字,这是长眠在北大荒黑土地上转业官兵的名字,他们被镌刻在这里的人名墙上,在这长达25米的整整一面铜墙上,刻下了12342个拓荒者的名字。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故去者的一小部分,在长达六十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五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把他们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块黑土地。
许多老战士来到这面人名墙下,流着泪抚摸着战友的名字,多少悲壮的历史风云在他们面前掠过,他们的心中涌动着滚滚的战斗豪情!
这坦荡宽厚的黑土地中植入了怎样的精神和生命?北大荒田野的每一株小草的下面,都有一个不屈的荒魂。
从1947年第一批农场的创建到现在,整整六十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北大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意义,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但是,直到现在,人们仿佛仍然沉浸在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进军中,依然深情地称这块土地为北大荒,依然亲切地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北大荒人。今天,当我们捧读这部人类荒原开拓最悲壮、最辉煌的史诗时,不仅为北大荒人所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而欢欣鼓舞,更为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而受到强烈的震撼!北大荒精神集中体现了170万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党对共和国的一片赤诚!
只有这种浸满了创业者和爱国者热血的旋律,才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一)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大荒六十年发展史的每一页都写满了艰苦奋斗,它成为北大荒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北大荒人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敢打必胜的拼搏精神、勤俭办事的节俭精神的集中体现。
历史上的北大荒曾凶险无比,它成为寒冷、偏僻、荒蛮、瘟疫、恐怖的代名词。在那个年代里,这里有大江大河拦阻,有无数的川溪涧泉切割;有冰雪断道,荆柴封路;有毒虫结阵,猛兽成群;有号称“鬼沼”的大面积沼泽飘浮垡;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如“出血热”、“克山病”等肆意横行,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如此凶残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所有的封建王朝和侵略者们只能成为荒原的匆匆过客,只有当共产党领导的以转复军人为主体的农垦战士,高举起艰苦奋斗的旗帜向这里英勇进军的时候,才使这片沉睡千年的荒原,第一次绽露出欣慰的笑容。
1947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按照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率部挺进莽莽荒原,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他们餐风饮露,顶风冒雪,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颗火种,创建出宁安、通北等第一批国营农场,努力开荒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方作战。
1949年10月下旬,在作战中失去右眼、左臂致残的老八路郝光浓,率领100多名荣军战士来到伊拉哈创办荣军农场,他们架起第一顶帐篷,穿着棉衣睡觉,和着雪水做饭。为了积肥,伤残的荣军战士搭配编组,双目失明的抬着担子,瘸腿的跟着拣粪。在法库战斗中身受五处重伤、失去了十个脚趾和两个手指的特等模范迟子祥率领战士们办起了铁匠炉,挥动伤残的手打出1200多件小农具。
有这样一幅版画叫《第一行脚印》,画面上乌云翻滚,寒风呼啸,苍茫的雪原上行进着一支勘测队,他们在这无际的荒原上刻下了第一行脚印。这是转业军官著名版画家晁楣的作品,这也是当年勘测设计队伍艰苦生活的写照,他们走的都是没人走过的道路,长时间在沼泽地里跋涉,脚趾泡烂了,感染了,血水流淌,许多人因此而永远倒在那沼泽地上,勘测二总队队长苏景山牺牲在七虎林河;西北农学院水利专业毕业的崔跃先牺牲在宝泉岭荒原的暴风雪中;技术员张国茂脚部感染,牺牲在送往医院的小船上……
在他们踏过的土地上,浩荡的拓荒大军坚定地走了过来。走在最前面的有100多位老红军战士,128名战斗英雄,408名特等功荣立者,2929名大功荣立者,在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不愧为一代豪杰;而今天,他们轻轻摘下嵌满胸前的勋章,重上战场,走向荒原,在开发北大荒波澜壮阔的事业中,再写英雄篇章!
叱咤风云的王震将军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从南泥湾到北大荒,将军展露了拓荒者创业与奉献的无限风采!作为铁道兵司令员、农垦部长、副总参谋长、他拖着曾七处负伤的身体,穿越完达山徒步踏查百里荒原,小清河畔点燃烧荒的火种,南横林子伐过木,云山水库挑过担,石头河畔扶过大犁,宝泉岭下栽过松树,一个高级领导人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进战士们的行列,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遍了北大荒!
进军!进军!向荒原英勇进军!!一批批拓荒大军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精神,成梯队式轮番向古老的荒原发起冲击:
1954年,曾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建树过累累功勋的步兵第九十七师改名为农建二师后,以齐鲁儿女为骨干的8300名官兵,毅然告别家乡,从山东移师北上,进军北大荒,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开荒创业,先后以团为单位建成了二九0、二九一和十一农场。
1955年,在王震将军亲自指挥下,铁道兵九个师近二万名官兵, 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开赴北大荒,先后建起了八五0、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等一批“八”字头的农场。也是这一年,以杨华为首的五名北京青年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成立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庄严宣言:“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61名热血青年向北大荒进发,在萝北荒原上建起了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在开发北大荒的战斗中,先后有20万支边青年来到这里,把他们的绚丽的青春献给了农垦事业。
1958年,在中国垦荒史上,出现了气势磅礴的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壮丽画卷!英雄解甲重上战场!解放军三总部、陆海空军、炮兵、防化学兵、首都警卫师、7个预备师,共8、1万官兵,加上随军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军队右派”、慕名而来的青年等号称十万,其中,排以上干部6万多人,营以上干部1200多人,十万大军走公路,行铁路,借小路,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横跨中国,直取北大荒。
在北大荒博物馆有那样一张巨幅照片,在茫茫荒原上,成千上万的转业官兵,打着红旗,挑着行李,背着包裹,有的还带着孩子,直插荒原的腹地。这是著名摄影家吕向全拍摄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名作,当年大批转业官兵齐聚密山县,由于交通工具不足,在王震将军亲自动员和指挥下,二万多官兵开始徒步向荒原进军。
从1963年到1976年,先后有54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这是历史上一次极为罕见的大规模的文化移植运动,来自京津沪杭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化和文明带到了偏远的边疆,给北大荒文化增添了丰厚的底韵,也为垦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9年5月,四万多知青在现役的解放军干部指挥下,在老转业官兵的带动下,以豪迈的革命精神,向抚远荒原英勇进军,他们象当年的老转业官兵一样,在冰天雪地里搭起了帐篷,燃起了炊烟。经过艰苦奋斗,新组建的兵团六师,新建了7个农场,扩建了4个农场,一批“前”字头的农场,如前进、前锋、前哨巍然屹立于祖国东部边境的最前沿!
【1】
【2】
【3】
(责编:杨媚)
更多关于
北大荒
的新闻
·
北大荒出产了哪“三宝”?
·
托起农业“半壁江山”——黑龙江垦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纪实
·
杨华:一生只做两件事
·
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半个世纪的青春记忆
·
黑龙江垦区去年种芸豆137万亩 出口量占全国30%
·
构建北大荒和谐家园--黑龙江垦区社会事业发展纪实
·
各时代青年英模聚会 象征共和国不灭的青春记忆
·
我们一同走过——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
·
50--80年代青年典型代表
·
隋凤富:树立“六民”理念 构建和谐垦区
相关专题
·
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