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杨华:一生只做两件事

2007年05月04日18:21    来源:人民网

杨华
杨华
  75岁的杨华,戴着助听器,讲话声如洪钟,坐在我的面前,动情地讲着他的创业史。讲到激动处,双手便用力在沙发扶手上抓来抓去。

  老人手掌宽大,手指粗壮,配合着语言不停地比划着。那双大手,有一种绝对不常见的粗糙、厚重,叫你看了揪心,却又生敬意——它真实记载着杨华几十年如一日的劳动人生。

  手如其人,人似其手。回顾自己的沧桑岁月,杨华总结道:自己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在东北垦荒40年,专心致志;另一件是花20年时间,将垦荒岁月凝结成了一本叫《垦荒情》的书籍。

  垦荒情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粮食短缺。杨华当年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他回忆当时粮食紧张的情形:“那时有一个叫‘劳动纠察队’的组织,经常去各家各户转悠,专门检查农民家的饭碗、饭桌上有没有剩米粒儿,抓着就罚。”满怀青春热忱,响应国家号召,1955年9月,作为领头人,杨华与首批队员共60人踏上了北大荒的土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杨华直言,为了不离开垦荒岗位,他两次违抗上级调岗指令。一次是要他到佳木斯做干部工作,他对前来通知的干部发火:“你们是不是看着我碍眼啊?我是来垦荒的,不是来做干部的,要我走,连门都没有!”

  还有一次,文革后团中央重建,邀他参加,也被他婉言拒绝了。

  因为垦荒出色,杨华曾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2年,他从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副场长岗位上退休,却还要坚持发挥“余热”,直到1995年才回到北京石景山区的老家,离开了自己倾注无数心血的黑土地。

  杨华的“健身秘籍”

  退休生活到来了。几个月前,杨华的退休金从每月700多元,涨到现在的900多元,这已让他感到很知足。他的老伴目前没有收入,他们“不愿给子女带来负担”,日常生活费用要完全依靠自己。

  除了耳朵有点背,杨华身子骨硬朗。他说这身子骨硬朗的背后,与一项“运动”有关:捡垃圾。小区内垃圾桶垃圾箱的瓶瓶罐罐,在他看来都是宝。

  “人老了,不能整天在家闷着,捡垃圾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补助生活。”他说。

  “我每天能卖20多块钱呢,”这让他极其自豪,“一个月下来,能挣600多块钱。加上工资,我们老两口生活得有滋有味。”

  2005年,杨华的新书《垦荒情》出版了。作为不公开发行的书籍,只印上200本,送送亲朋好友。

  还有一个会议要等着他参加,我提前结束了采访。杨华送我出门,主动伸出手来,与我道别。

  力量,顺着他的手涌向了我的全身。(人民网记者 李春伟)

  人物资料:

  杨华 男,汉族,1932年生,中共党员,50年代北京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发起人之一。响应党中央号召,带领垦荒队员奔赴黑龙江萝北荒原,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带动了其它省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和建设边疆、荒岛、荒原。曾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责编: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