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北大荒辉煌六十年>>述评
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半个世纪的青春记忆
2007年05月04日00:35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无标题文档

又是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在大家正沉浸在黄金周的愉悦与舒畅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正因为一代代英雄儿女的艰苦奋斗,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美好。在他们之中,不乏许多年轻有为的杰出青年……

五十年代

  他们当年也都是年轻人,但是为了帮助国家解决困难,奔赴荒原,艰苦创业,唱响了中国青年向困难进军的战歌。

典型代表: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发起人杨华、陈家楼

  杨华,男,1932年6月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1950年6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4月,团中央向青年发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此前,杨华曾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垦荒的要求。为响应号召,杨华等5人发起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并于8月9日向青年团北京市委提交了倡议书。

 倡议书发表后,在全国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青年团北京市委从报名的青年中挑选了60人作为首批队员,组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由杨华任队长。

  刚开始,队员们没有经验,虚心向当地老农请教,边干边学,干活的进度甚至超过了当地农民。

面对严峻的考验,个别队员动摇了,杨华和垦荒队的党团组织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经过一年的奋斗,垦荒队开垦荒地1800亩,生产粮食14万公斤,建房1200平方米。从1956年至1983年(不含1961年),垦荒队累计生产粮食4100多万斤。

  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历程,垦荒队员经受了种种磨难,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杨华被选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与杨华一样,上海的陈家楼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边疆垦荒的队伍中去。

  1955年9月,陈家楼等5名青年倡议组建一支上海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垦荒地,得到青年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的支持,并号召全市青年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1955年10月18日,上海市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一行98人到达位于南昌、九江之间的德安县九仙岭下八里乡。不久,又有上海知青陆续到江西垦荒。据统计,1955年上海知青志愿去江西垦荒的总计有848名。

  他们住的是自己搭建的简易茅棚,一到晚上,呼呼的北风一个劲地往里灌,早上醒来,被子上一层霜。他们开荒没有机械,全凭抡七八斤重的大锄头。一锄刨下去,只在红土地上划开个三四寸深的道道。但是垦荒队员从不叫苦,每天“从鸡叫到鬼叫”拼命地干,比赛看谁手上的“光荣泡”多,凭着这样的干劲和志气,当年就开出300余亩荒地。

  经过一年的奋斗,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共开垦1700多亩荒地,加上当地农民送的8000多亩熟田,生产粮食180多万斤和其他农副产品。

  1955年11月29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为他们即将组成的合作社命名并题字为“共青社”。 【详细】

北大荒的第一台收割机

马拉播种机

耿德中队

更多典型:

大陈岛垦荒队队长王宗楣――

男,汉族,1933年生,中共党员,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首任副队长,浙江大陈岛早期建设者。1956年率垦荒队登上大陈岛垦荒,带动全岛军民艰苦创业,使大陈岛旧貌换新颜。1957年,在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我们生活在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发言。

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原型梁军――

女,汉族,1930年生,中共党员,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以她为原型的人物造型印在我国发型的第三套面值为一元的人民币上。1950年以梁军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成为北大荒开发建设中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六十年代

1968年8月起,全国掀起了宣传“再教育”的高潮。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指示,指出:“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主要是到农村去,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它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献身农村。这一切,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回眸历史常能给人以启迪。

典型代表:“知青楷模”董加耕

  1961年,正值3年自然灾害时期。灾害给董加耕的家乡江苏盐城农村带来的生活艰辛,与上首都名牌大学的生活和前程相比,有如天壤之别。这一年,董加耕的父亲因为喝了爆青的茨菇汤而中毒身亡,临终时,咬碎了嘴巴里的陶瓷汤勺……

  面对当时农村的实际,很多年轻人把考大学看成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出路,形式上采取的是一种“逃”的策略。应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指责。在当时的同学中,董加耕特别幸运:由于他品学兼优,中学就入了党,1961年高中毕业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然而,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主动提出留在农村,立志用自己的智慧、知识、精神和体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董加耕虽然选择的是下农村种地,但是,却因此很快上了“天”。

  1962年8月8日,《新华日报》以《目标始终如一》为题,率先报道了董加耕回乡务农前后的经历,在青年读者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1964年1月,共青团江苏省委发出了开展学习董加耕活动的通知,同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发出“关于宣传和学习董加耕的通知”。1964年1月,《中国青年报》发表社论;3月,《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充分肯定了董加耕的壮举。随后,董加耕也由生产队长跃为不脱产的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团中央委员。1964年8月16日,在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彭真、薄一波、陆定一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在报告中号召全国青年“向新式农民董加耕学习”。1964年12月26日,董加耕和邢燕子作为知青代表,被邀请参加毛泽东主席的生日便宴。1975年,受到审查和迫害之后的董加耕重返政治舞台,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不久,经毛泽东主席批示,调董加耕到北京,任共青团十大筹备组第二组长……【详细】

典型代表:“知青代表”邢燕子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在天津市宝坻县,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18岁的她,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在全国形成了一个规模浩大的学习邢燕子的宣传声势。1964年,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为安徽主席团执行主席,被安排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邢燕子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影响了那个时代无数青年,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详细】

人民日报(1960.09.02):发扬邢燕子发愤图强的革命精神

 

知青下乡

当年知青专列的免费乘车证

知青为当地农民看病

知青为农村儿童讲课

更多典型: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

龙梅,女,蒙古族,1952年生,中共党员;玉荣,女,蒙古族,1955年生,中共党员。1964年2月9日,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在零下40度的暴风雪中搏斗了一天一夜,以身体三度冻伤、失去双脚为代价保住了集体羊群。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

 

七十――八十年代

 

他们都是普通人,在普通的岗位上经营着普通的生活。他们继承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流传下来的艰苦朴素与积极进取,在平凡的轨道中划出了不一般的火花。

典型代表:“治沙英雄女民兵”潘生清

  潘生清,女,汉族,1963年生,中共党员,曾任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连长兼团支部书记。1974年,女子治沙连在荒无人烟之地安营扎寨,为治理三十万亩荒沙探索经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治沙奇迹。1979年,连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红旗单位”。

  初进沙漠,没住的,姑娘们用柳条和泥巴搭起地窝子,空间小的睡觉时只能背挨背,脱衣脱鞋也得按次序;没吃的,她们从家中带些炒面,这种“沙伴饭” 吃久了,几天都排不下大便;沙子吹进头发梳不开,她们狠心剪掉心爱的长发,留起了小伙子头,风趣地说:“头发短了,可树苗长了。”

  为防风沙的再次侵袭,她们从40公里外的地方每人背回了70多公斤重的柳条,在苗圃四周扎起了一道篱笆墙。从此,浸透着姑娘们汗水的篱笆墙,成了小树苗永久的“襁褓”。【详细】

典型代表:“活着就要做个有用的人” 张海迪

  张海迪,女,汉族,1955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自强不息,奉献社会。自学多门外语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为群众进行无偿医疗治救达数万人次。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 信念,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1983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详细】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详细】

典型代表:“英雄青年”潘星兰

  潘星兰,女,汉族,1970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工会副主席、团委书记。1989年,神威湖北省枝江县董市信用社桂花分社职工的两个19岁的姑娘潘星兰、杨大兰,赤手空拳同迟到入社行抢的两名犯罪分子进行搏斗。潘星兰身负重伤,杨大兰英勇献身。团中央授予潘星兰“英雄青年”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广大青年向“两兰”学习。

  见招数使尽,歹徒残忍地割掉了星兰的左耳。星兰被激怒了,心中想起父亲的话,顿时有了无穷的勇气,刻骨的仇恨在心头涌起,一米五几的她,猛地扑向了人高马大的歹徒,决定誓死保护保险柜里的一万多元钱。

  红了眼的歹徒用刀在她身上乱捅一气,见她不动了,两名歹徒才跑回值班室,拿走了放在抽屉里的1000多元现金和1000多元的有价证券,翻墙逃走。

  潘星兰父亲潘大富已年过八旬,他回忆说:“1990年9月,经过7次大手术、4次耳部整形手术的潘星兰,从医院出来后就返回了工作岗位。组织上安排她到襄樊读了一个中专性质的学校。之后,她报考了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这个伢很要强,爱学习,这些年不容易。”

  那次成人高考,作为劳模,潘星兰可以享受20分的加分优录政策,但她拒绝了。【详细】

那时颇为流行的大型敞篷车

那时卖凉粉就算个老板

计划生育的海报

干活基本上都是按工分计算

更多典型:

“全国边陲优秀儿女”许幸福

  男,汉族,1956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广西军区正连级参谋,现任南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仑苍中队警长。在对敌斗争中,贡献突出,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多次被嘉奖。1985年被团中央授予“中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

“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夏训诚

  男,汉族,1934年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术顾问。26次进出被成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地区进行科研考察,获得了塔里木沙漠公路建设、策勒流沙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公关成果。200年,荣获“接触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像是一个飞速转动的发动机,带动所有的零件都活跃起来。贫穷与艰难似乎都已成为历史,然而无私地回报社会成为这一代人新的标志。

典型代表:

张 锦 

  女,汉族,1980年生,共青团员,北京市朝阳医院综合科护士、团支部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义无反顾地走上抗击“非典”第一线,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舍生忘死,是青年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第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事后当别人不理解地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她说:“保护病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生命,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如果有别的患者和家属因我的疏忽而染病,那就是我的失职。”就在病人安全转往地坛医院后不久,她和其他几名同志不幸相继发病,感染上“非典”,由一名护理病人的医务人员变成了一名病人,被送往地坛传染病专科医院隔离治疗。

  在与疾病顽强斗争近一个月后,她战胜病魔痊愈出院。作为北京市卫生系统第一名痊愈出院的医务工作者,为了鼓舞土气,消除社会对“非典” 的过度恐慌心理,她不顾身体的虚弱和社会的偏见,又勇敢地站在电视镜头前向大家宣传科学防护知识,并向到家中看望她的领导表示,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所应做的义不容辞的事情,人们既然把我们誉为白衣战士,我们就应该像战士一样勇敢无畏。自己身体有了抗体,再进入发热病区肯定抵抗力要比别人强,希望早日回到自己热爱的护理岗位上,回到战友们中去。【详细】

耿瑞先

  男,汉族,1969年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耿黄乡耿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伍反乡后,毅然放弃自己红红火火的生意,担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通过“强支部、谋发展、倡文明、保平安”,团结带领全村百姓走出了被人称为“耿庄模式”的发展致富之路。第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1995年4月17日,26岁的退伍兵耿瑞先当选耿庄村党支部书记。随后成立的支部班子中,8人有6人是复转军人。上任当日,他们重新穿上了绿军装,当众宣誓:“不把耿庄带上致富路,算我们白当了一回兵!”

  当时村里的集体账户只有670元可供开支,却欠着银行168万元贷款,欠着村民28万元建房押金。几个集体企业“三天机器响,五天人歇气”。村民的生活又是“坑洼泥泞路不平,破房高低不一般,夏漏日月冬漏雪,刮风下雨心难安。村中闺女往外嫁,庄里光棍数不完”。【详细】

李春燕

  女,苗族,1977年生,中共党员,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博爱卫生站医生。卫校毕业后选择留在边远贫困的苗族村寨,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那里的人们,被誉为“感动全中国的女村医”。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嫁到了大塘村,丈夫家人在卖掉2头耕牛筹得2000元资金后,为李春燕在家中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卫生室。从此,时年23岁的李春燕便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起了全村2500多人的健康和生老病死。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李春燕向来对巫术深恶痛绝,她决定用实际行动来“抢占”自己的“领地”,为了便于与村民沟通,不会讲苗语的李春燕在家人的帮助下学会了苗语。于是,一场医学与巫术的争斗自李春燕创办卫生室后悄然在大塘村展开。【详细】

晨曦中的东方明珠

摆脱了贫穷与落后,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神六的升空凝聚着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更多典型:

宋芳容

  女,土家族,1973年生,中共党员,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希望小学校长。在高寒山区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教育工作19年,自助多名贫困学生,甘守清贫,无私奉献,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第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夏训诚

  男,汉族,1954年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术顾问。26次进出被成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地区进行科研考察,获得了塔里木沙漠公路建设、策勒流沙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成果。2002年,荣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邰丽华

  女,汉族,1976年生,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艺术总监,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两岁时失聪,但身残志坚,顽强拼搏,主演的《千手观音》、《话别》、《雀之灵》等舞蹈节目,凭借精湛的艺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震撼观众、感动中国。第1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来源:人民网 (责编: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相关新闻
· 北大荒出产了哪“三宝”? [2007-08-06 18:12:35.59241]
· 杨华:一生只做两件事 [2007-05-04 18:21:06.0]
· 各时代青年英模聚会 象征共和国不灭的青春记忆 [2007-05-04 17:36:04.0]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