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

九、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關於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05月03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新常態的基本特點、科學內涵作了精辟闡釋,對新常態怎麼看、新常態下怎麼干提出了明確要求。要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與時俱進抓好經濟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1.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這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

  全面認識和把握新常態,需要從時間和空間的大角度審視我國發展。這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

  從時間上看,新常態是我國不同發展階段更替變化的結果。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工業革命發生后,我們就開始落伍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但未能順利持續下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經濟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創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跡。然而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面臨著經濟發展速度換擋節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后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面臨著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麼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面臨著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從空間上看,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種變化的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踏步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國際市場的充分有效利用,使我國快速成長為世界貿易大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全球貿易發展進入低迷期,導致我國出口需求增速放緩。同時,從一些世界貿易大國的實踐看,當貨物出口佔世界總額的比重達到10%左右,就會出現拐點,增速要降下來。我國貨物出口佔世界總額的比重,2010年超過10%,2014年達到12.3%。這意味著我國出口增速拐點已經到來,今后再要維持出口高增長、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這就要求必須把經濟增長動力更多放在創新驅動和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上。

  從時空兩方面綜合來看,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盡管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要把握這些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准確到位。要徹底拋棄用舊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再現高增長的想法,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要堅持辯証法,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隻有加快改革創新,抓緊做好工作,才能順利過關。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注意克服幾種傾向。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新常態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主動得力。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從過去主要看增長速度有多快轉變為主要看質量和效益有多好。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實現反周期目標。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引導增量,主動減量,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作用,抓好職業培訓。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著力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准幫扶,使他們有現實獲得感。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要集中力量辦好市場辦不了的事。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