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公交票價調整對市民生活影響多大?昨天,市發改委披露,調價后地鐵通勤人群月均支出189元,公交通勤人群月均支出86.5元,佔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未超過2007年公共交通票價改革前的水平。其中,地鐵通勤乘客94%月均支出在200元以內。
軌道交通平均票價4.3元
市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從票價水平看,調價后,軌道交通平均票價水平在4.3元左右,地面公交平均票價水平在1.3元左右,票價分別覆蓋各自成本的50%左右和38%左右,其余仍由公共財政負擔。
價格調整后,本市軌道交通乘客平均每人每公裡價格為0.29元左右,與上海基本相當,略低於廣州、深圳等城市﹔地面公交為每人每公裡0.16元,均低於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
“票價調整后,市民每月公交支出會多出多少?”針對市民普遍的疑問,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解讀稱,按照2013年路網實際統計的乘客月平均乘坐軌道交通次數11次測算,乘客月平均支出47.3元﹔而對軌道交通通勤乘客而言,按每日兩次、每月22個工作日測算,乘客月平均支出189元。
同時,按照乘客每月乘坐地面公交34次測算,乘客月平均支出44.5元﹔對地面公交通勤乘客而言,按每天2次地面公交出行,約共需乘坐3條公交線路,每月22個工作日測算,乘客月平均支出86.5元左右。總體來看,地鐵和公交通勤乘客月平均交通支出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5.2%和2.4%左右,不高於2007年票價改革前7%和3%的水平。
94%地鐵通勤乘客月支出200元以內
家住通州梨園的市民姜晨,在中關村一家企業工作,每天乘坐軌道交通上下班的距離可不短。從梨園站乘坐地鐵八通線,到四惠東站換乘1號線,再到西單站換乘4號線,需要歷經30站才能到達。作為一個上班族,姜晨最為期待的就是地鐵能夠給他這樣的“通勤乘客”提供優惠政策。
“這次票制改為計程票制后,按照多乘坐多付費的原則,乘客支出確實因乘坐距離的長短相對於過去單一票價而產生了明顯差異。”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票價方案中,重點針對中長距離出行乘客受影響較大的問題,在加價方法上採用遞遠遞減的原則,而不是等距離加價方式。從6公裡加價1元,到20公裡加價1元,加價距離是國內最長的。以上海地鐵為例,等距離10公裡加價,深圳、廣州最長加價距離則為8公裡。
另一方面,本市採取票價階梯式優惠政策,最高給予票價5折的優惠。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單次出行票價9元為例,如果乘客每次出行票價9元的話,一個自然月內從第13次乘坐時就開始享受8折優惠了,第19次乘坐時開始享受5折優惠,如果乘客每月22個工作日出行,每個工作日乘坐2次軌道交通的話,每次平均票價約6.2元,月平均優惠折扣(指給予軌道交通優惠政策后,每月實際支出的軌道交通費用與無優惠情況下月軌道交通支出費用比)約6.8折。隨著乘坐次數的增加,折扣優惠力度還會更大。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目前路網實際客流情況測算,優惠后,98%的乘客月支出將在200元以內。對於地鐵通勤出行來說,優惠后,94%的乘客月支出約在200元以內。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