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大地無情的震顫摧毀了家園,突如其來的災情牽動著人心,但13億中華兒女的脊梁沒有彎折。相隔萬裡,相聚一線,天災無情人有情。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架起了通往精神高地的生命線,踐行著“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庄嚴承諾。萬裡長城震不動,因為根基猶堅﹔災區人民震不倒,因為信念猶存﹔中華民族震不垮,因為脊梁猶在。今天,我們用文學的形式把這一切記錄下來,共御國難、守望相助,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來自抗震一線的報告

2014年08月11日10:2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來自抗震一線的報告

題圖:劉學倫

且待烏蒙迎朝陽

■張桂柏

天行無常,山河搖落。

8月3日16時30分,昭通魯甸6.5級地震發生了。接到總隊作戰值班室的第一時間報告,我腦中一閃:災、大災,又是昭通,真是個“烏蒙”之地!這裡山多水多災多,尤其是在雨季,地震和泥石流頻發,平時雨蒙蒙、濕漉漉、泥濘濘,人居生活很不便,故人稱“烏蒙”。如今突發6.5級強震,可想會造成多麼嚴重的毀滅與損害!“烏蒙”又向群眾襲來。

第一時間,我和司令員立即召開總隊作戰會議,部隊立即向災區開進,從組織指揮、動員機動到后勤保障、裝備運用,均落在一個字上:快!

我24小時釘在基本指揮所,了解震中災情、關注救災進展,一會兒為災區群眾的艱難揪著心,一會兒又為一個個生命被搶救、一個個通道被打通而喜悅,幾天下來,漸漸地,一個感受越來越清晰:“昭陽”滿天,“烏蒙”正被抹去——

災害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立即批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有關方面要抓緊了解災情,組織群眾避險,全力投入抗震救災”。黨中央的聲音、黨中央的號召從首都北京迅速傳到了烏蒙山區。

李克強總理次日一大早就急飛災區,徒步5公裡走進受災最為嚴重的龍泉村,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反復強調要保証受災群眾有飯吃、有干淨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住所,現場開會提出要求、解決問題。總理為傷員讓路、用泥水洗手、俯下身子慰問傷病員等情景,深深感染了災區干部群眾。

中共雲南省委秦光榮書記、李紀恆省長當日即赴災區,現場指揮救災。雲南無災不成年、災害貫全年,他倆是指揮救災的“老把式”了。我知道,他們又要像以往救災一樣,扛著沉沉的擔子,幾天幾夜合不上眼了。

地處震中的魯甸縣女縣長張雁,震后連續20小時通宵達旦、不眠不休。李總理來視察時,走到她身旁都沒察覺。面對總理的詢問,她不報喜藏憂、敢講真話,直言不諱地提出救災的困難和問題。這種擔當,真是“巾幗不讓須眉”。

龍頭山鎮龍泉社區黨總支書記唐正雲有8位親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難,他顧不上自家受災,帶領大家救出15名被埋群眾,有人勸他先處理家裡的事,他卻說:“誰讓我是共產黨員!”這話擲地有聲!我為之鼓舞,為之喝彩。

作為共產黨員,就是要平時能夠看得出來,危急時刻豁得出去。越是人民群眾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候,共產黨員越要以實際行動帶領群眾堅定信心克服困難。在災區,黨旗在飄揚,黨徽在閃耀,黨的溫暖在不停地傳遞,每個黨員干部都是一團火、一面旗,都在詮釋著一個信念:人民是一切、一切為人民。

從將軍到士兵,670多名將校、萬余名官兵奮戰在一線,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在廢墟裡“刨”出生命、托舉生命、溫暖生命。

時間就是生命。這次地震震源深度淺、破壞程度高、波及范圍廣、人居密度大,強度烈度罕見,造成人員傷亡數量急劇攀升。多爭取一秒鐘,就可能多挽回一條生命。地震發生后僅5分鐘,武警昭通支隊魯甸縣中隊和巧家縣中隊30名官兵就徒步急行軍突入震中,展開生死營救。官兵在距離龍頭山鎮龍泉村不到3公裡的地方,發現村民朱穎和她不滿月的兒子林皓皓被埋在廢墟下,官兵用雙手一塊塊地搬、一寸寸地刨,將母子倆成功救出。武警昭通支隊200多名官兵是首支成建制到達災區的部隊,地震發生僅10分鐘,他們就向震中龍頭山鎮挺進,及時從廢墟中救出被壓埋的36名群眾。武警雲南總隊醫院隨總隊前指火速馳援災區,在道路受阻的情況下,30名醫護人員跳下車輛,手拿肩扛醫療設備,徒步行進10多公裡,率先在震中龍頭山鎮龍泉中學開設了一個野戰醫療救護點和心理工作服務點。

搶通就是生命。地震造成路斷、橋斷,傷員運不出來,物資送不進去。一條公路一座橋,就是一道生命線。武警交通部隊就近抽調應急救援分隊210名兵力、37台(套)工程機械,冒著一次次危險,組成一支支突擊隊,在災區主要道路晝夜開展搶通保通作業,清理塌方體36處,及時打通受阻路段,保障救援人員、物資和裝備盡早進入災區。他們用速度換生命,用生命保暢通,經過65個小時晝夜奮戰,貫通了由巧家縣到震中龍頭山鎮的生命通道。

多搜索一點、刨得深一些,就有可能多救一條生命。災區山高坡陡、村寨分散,搜救難度很大,救災官兵冒著頻頻余震、滾滾落石,採取“拉網、多輪”方式實施搜救,做到分區劃片不漏村、軍地協作不漏戶、立體搜救不漏人。武警黃金部隊使用四旋翼無人機對重災區連續航拍40小時,航拍面積50平方公裡,獲取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實施搶險救援提供了重要依據。第二支隊是我部執行搶險救援任務專業化程度最高的部隊,他們剛從盈江抗震救災一線回來,官兵還沒來得及鬆口氣,這次又奉命奔赴魯甸搶險救援。他們按照先表層后底層、先人員稠密區后人員稀疏區、先用簡單工具后用機械工具、先搶救重傷員后救援一般傷員的原則,採取人喊石敲、生命探測、警犬搜救等土洋結合的方法,對被困人員實施立體式搜救。官兵抱著用百倍努力贏一線希望的信念,在災后72小時的黃金救援期最后一個小時,使在廢墟下靠吃土豆度過3個晝夜的69歲老人肖太英成功獲救。

排除堰塞湖險情,生命才能免於威脅。地震引發正在建設的紅石岩水電站上游河段一處山體滑坡,造成紙廠鄉江邊區域內牛欄江堵塞形成堰塞湖,加之通往堰塞湖的唯一道路受損阻斷,大型專業排險設備無法進入,壩區下游數萬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武警水電部隊發揮專業技術優勢,會同水利部專家,共同研究制定了排險方案。武警某部25名黨員組成突擊隊,向堰塞湖運送炸藥,完成任務后,由於塌方致使返回道路受阻,他們被困整整一夜,脫險后繼續奮戰。經過密切協同,快速打通了通往紅石岩堰塞湖的道路,為排險贏得了寶貴時間。

救災期間,廣大官兵經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為營救群眾被洪水沖走的雲南公安邊防戰士謝樵,為讓災區群眾吃上熱飯自己卻餓暈倒地的炊事員安德華,等等,他們都在用心用情用勁,甚至在用命捍衛軍人的榮譽。曲靖支隊有個叫王天貴的戰士,任務區離家不到1公裡,地震后和家裡失去了聯系。部隊領導動員他回家看看,他卻忍著淚花堅定地說:“部隊更需要我。”小伙子把對親人安危的擔憂藏在心底,把忠誠衛士的使命扛在肩上,每天睡眠不到4個小時,和戰友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任務。目睹救災部隊官兵奮不顧身的一幕幕,雲南省省長李紀恆動情地說:“兵哥是我哥,軍嫂是我嫂。哪裡有五角星,哪裡就有黨的光輝﹔哪裡有迷彩服,哪裡就有人民的安寧。”

“綠軍裝”和“白大褂”之外,還活躍著這麼一群人,他們與災區群眾素昧平生、素不相識,但同舟共濟、心手相牽的責任感使他們匯聚到了魯甸。

被稱為“河南好人”的趙俊方已年過花甲,滿頭白發的他背著一個大大的行囊,包裡除了睡袋、膠鞋之類的簡單裝備,幾乎裝滿了用於救災的食物。這些年來,他走過了汶川、玉樹、蘆山、雅安、舟曲、魯甸等多個地震災區。

去年退伍的昭通支隊老戰士謝學浩,2002年參加了彝良抗震救災。當年,作為宣傳骨干的他用手中的相機和筆記下了戰友們舍生忘死為人民的英勇事跡。得知魯甸地震后,他當日就向公司請假,連夜坐火車從貴陽趕赴災區,又回到了熟悉的戰位。他說:“雖然脫下了軍裝,但我永遠是一名戰士。”

還有一群來自彝良縣的志願者,他們去最偏遠的鄉村,干最苦最累的活,電視台記者一直想採訪他們,可他們一心忙著救災一再推辭,直到吃飯小憩時才對記者說:“前年我們受災他們拼力幫我們,今年他們有難我們更要拼命幫他們。”

華夏兒女,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包括兄弟省市、廣大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在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平均1.2秒就有一名網友在淘寶網捐款。

昆明一對年近八旬的老夫妻互相攙扶著來到捐款點,用顫巍巍的手拿出省吃儉用的400元錢。他們曾經在烏蒙山區支過邊,雖然已經離開40多年,但埋在心底的“烏蒙情結”一直都在。真可謂,善小而為有大愛。

來自新疆的維族小伙阿迪力·買買提吐熱,將公司價值50萬元的切糕全部捐給災區。小小切糕,不只是充飢的食物,更是維族同胞的暖暖情誼。真是祖國大家庭,民族好兄弟!

災害會帶來傷害,毀滅更孕育新生。正是我們的黨、人民的子弟兵、四面八方的支援,使我們緊緊地和災區人民站在一起,用心傳續生命,創造奇跡。震后第二天,災區有兩個嬰兒順利降生了,重量都是六斤六兩,家人分別給他們取名“平平”“安安”,這不僅是對孩子美好的祝願,更印証了一個事實:黨政軍民一條心,災難過后是光明﹔一方有難八方幫,烏蒙散去迎朝陽。

落筆之時,我的戰友們還在魯甸災區日夜奮戰,當地人民群眾還在努力重建家園。你看,一雙雙手在向生命召喚,一雙雙腳在奔向明天,一輛輛車在崇山峻嶺間不斷向前。相信,烏蒙的水會更綠,烏蒙的山會更青,烏蒙的天在朝陽的洗練下會更新、更藍……

注:昭陽,本為昭通市下轄區,本文寓意為朝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