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開放、競爭和參與:實踐邏輯中的中國政治模式

鄭永年

2014年06月12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鄭永年

中國的政治實踐已經指向這樣一個大趨勢,即開放式建黨,建設開放式政黨體系。這個大趨勢既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精神,也符合現代政治的開放精神。用開放性來考量中國政治的未來及其走向,會給人們帶來一些深層的政治思考。

編輯按:

6月9日,本報“望海樓”專欄刊發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民主模式初步成形》,引起讀者關注。今天我們發表鄭永年教授的長篇文章,就中國政治模式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展開探討,以饗讀者。

在近年來學界和政策界對中國模式的討論中,大多數都聚焦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有意或者無意回避對政治模式的討論。本文嘗試探討。

所謂中國政治模式並不會從天上突然掉下來。它一定已經隱含在中國政治現實的運作過程之中,也就是運作模式。這種運作模式很可能是隱性的,也就是非正式化的﹔也可以是顯性的和制度化了的。探討中國政治模式就是要把隱性的和顯性的行為模式發現出來。這些隱性和顯性的模式構成了中國政治發展的大趨勢。說得更簡單一些,就是我們要找出中國政治發展的客觀規律。

那麼,中國政治模式的核心是什麼?根據我的觀察,可以用三個相關的概念來概括,即開放、競爭和參與。

開放最重要,是競爭和參與的前提。在政治領域,開放指的是政治過程的開放,即政治過程向不同社會群體的開放,向不同精英群體開放,向不同的利益開放。在這個前提下,開放又可引發出另外兩種情況,即競爭和參與。競爭就是競爭人才,管理國家社會經濟事務等方方面面的人才。競爭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單純的選舉,而是選拔基礎之上的選舉,或者meritocracy(賢人政治)之上的democracy(民主)。參與就是社會的不同群體參與政治過程。競爭又是參與的前提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參與。參與既可以是對人才的選拔或者選舉,也可以是對政治人物的政策制定和落實的參與。

開放、競爭與參與既是對中國文化環境中傳統政治模式的反思性總結,更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實踐的總結。歷史的經驗表明,中國政治的興衰和政治過程的開放度緊密相關。當政治開放的時候,競爭就會出現,社會就有參與的機會,政治就興旺﹔反之,當政治封閉的時候,競爭就消失,社會就變得和政治毫不相關,政治就會衰落。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