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
甘孜州面積15.3萬平方公裡,和整個山東省陸地面積差不多,州內各縣之間距離遠,交通不便,許多自然村還沒通公路。“他每年基本上有200天以上在基層或去基層的路上,每年行程超過8萬公裡。”跟隨畢世祥18年的司機劉進坤說。
畢世祥在任甘孜州副州長期間,分管“三農”工作,甘孜州農口工作的每個人都非常熟悉他,因為他常年往返在工作一線,他常常對身邊的同事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
甘孜州農業局局長楊志貴說,畢世祥在分管農業期間,完成了甘孜州北部生態、南部特色和東部效益農業發展新格局的構建及青稞、高原油菜、釀酒葡萄、食用菌、反季節蔬菜等農副產品市場的拓展,組織實施了農業科技合作。全州農業工作一年上一個台階,一年有一個變化,農業生產實現了“四連增”。
得榮縣農牧科技局局長陳康權回憶,一次,畢世祥到得榮調研,這裡地處偏遠,山高谷深,傳統農業至今仍佔主導地位,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商品化程度低,農業效益差。畢世祥認為:“得榮縣地處獨特的干熱河谷地帶,大力發展釀酒葡萄產業,對轉變糧食經濟作物種植結構,促進鄉村旅游,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推新村建設意義重大。”
在畢世祥的大力推動下,州政府對得榮縣種植的釀酒葡萄每畝補助500元,縣上也制定政策,前3年每畝每年補助現金300元,第四年底經驗收合格后一次性以獎代補獎勵600元/畝。在政府補助資金的支持下,得榮農民種植釀酒葡萄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當地農民的收入顯著提高。目前,得榮發展釀酒葡萄基地6707畝,已初具規模。
“在他心中的天平上,群眾的分量總是最重的”
“時間不夠用啊!”這是畢世祥經常說的一句話。他的一生都是忙碌的,心系基層的他,平時除了在辦公室,更多的就是下基層。熟悉畢世祥的人都說:“他和群眾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要長。”
“我們總是聚少離多。”畢世祥的妻子許惠明這樣說。2011年3月,畢世祥到石渠縣開展群眾工作,妻子作為州衛生局的工作組成員,也到了這裡。兩人在一起待了半個月,這居然是最近20多年來夫妻倆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一段日子。
畢達是畢世祥的兒子,“因為工作原因,從小到大他都很少陪我。”畢達上大四時,提出讓爸爸幫忙找工作。畢世祥沒有答應兒子,“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2011年,畢達以筆試、面試均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四川省林業廳成為一名森林警察,畢世祥給兒子買了一件520元的羽絨服做禮物。“這是他給我最大的一次獎勵。”畢達說,“能得到父親的認可,比什麼都重要。”
他對兒子“摳”,對群眾卻很大方。下鄉的時候,掏出三五百元塞給牧民是常事。“岳母去世、父親病危,他沒在身邊﹔妻子手術,他沒能陪護……30多年來,畢世祥從未休過一次假,他把對家人的愛深埋心底,在他心中的天平上,群眾的分量總是最重的。”畢世祥的妹妹畢玉說。(記者 高文)
![]() |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