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徐奇淵 楊盼盼
2014年04月02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
![]() |
版式設計、制圖:劉 慧 |
現有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哪些弊端?如何對其進行改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影響的長期性,使無論是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國際多邊平台上,還是在各國智庫、經濟學家圈子內,都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今年年初,由於美國兩黨政治斗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在美國國會受阻。此舉不僅使國際社會質疑美國在履行其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承諾方面的誠意和能力,而且由於美國在IMF內實際擁有的“一票否決權”,這一狀況也使IMF改革在短期內難有實質性進展。
作為穩定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重要機構,IMF份額和治理改革直接關系到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發展態勢,需要國際貨幣體系以服務全球貿易和國際投資為目的,促進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世界各國如果都從自身利益出發,就會出現以鄰為壑的貨幣金融政策,導致國際貨幣體系陷入無序和動蕩,結果就是全球層面的長期經濟發展受阻。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貨幣體系還具有公共產品性質,需要超國家的機構進行協調。
然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難以實現滿足基本功能。近30年來,國際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尤其是2007年至2009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深刻地暴露出當前美元本位制的根本缺陷,使得改革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聯合國大會也專門成立了關於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的專家委員會,由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牽頭。
監管缺失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卻隻能是美國說了算,監管形同虛設。美國貨幣政策的負外部性,與其作為世界本位幣國家的地位越來越不相稱,這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面臨的根本性挑戰之一
迄今為止,國際貨幣體系大致歷經了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到當前的牙買加體系(美元本位制)的沿革。建立國際貨幣體系的初衷,就是為了避免國際貨幣體系的無序和動蕩,維持國際貨幣體系的平穩運行,從而服務於全球貿易、國際投資。然而,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度安排無法對美國這樣的中心國家的貨幣政策進行有效監管。
其一,美國利用美元的世界本位幣地位,為其國際收支赤字融資,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美元是世界本位幣,絕大部分的世界貿易、金融交易都以美元計價,而且貨幣的交易具有網絡性,這個網絡一旦形成,在中短期內將難以改變。因此,在沒有硬性紀律約束的情況下,美國的貨幣政策必然具有內在的膨脹傾向,即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為其經常項目赤字融資。與此同時,美國卻把國際收支失衡的責任全部推給了順差國。這種情況下,問題的解決隻有兩種可能,要麼是順差國承擔國際收支失衡調整的主要壓力,要麼是國際收支失衡繼續積累,直至其走向不可持續,從而爆發更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
可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作為中心國家的美國具有成為逆差國的邏輯必然性,但是國際收支失衡調整的主要責任卻推向了其他順差國家。而隨著持續的經常賬戶逆差造成美國對外債務的累積,最終市場會對美元匯率產生懷疑,從而造成投資者最終不願意繼續對美國提供融資,由此發生的美國國內危機將最終削弱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基礎。這又被稱為廣義特裡芬難題。
其二,雖然美元是全球化的貨幣,但美國的貨幣政策卻是美聯儲根據美國經濟狀況制訂的,著眼於美國的就業和金融穩定情況,並不關注其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從2009年開始到2012年美國連續推出四輪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之后又在2013年末宣布出台縮減量化寬鬆政策。在此過程中,美國的貨幣政策觸發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金融資產的大幅波動,也引發了“熱錢”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大進大出,對這些國家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美國貨幣政策的負外部性,與其作為世界本位幣國家的地位越來越不相稱,這也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面臨的根本性挑戰之一。
其三,IMF是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實體機構,但這一機構實際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就其投票權份額來看,美國一家就約佔17%,而IMF通過一項決議需要85%的投票權,因此美國對於IMF的決議具有很強的控制力﹔反過來,IMF難以真正對美國自身的政策起到監管、協調的作用。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