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徐奇淵 楊盼盼
2014年04月02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作用
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機構中的話語權,完善金融安全網構建,積極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強與各國經濟政策協調,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對全球金融穩定與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分量在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中國領導人曾表示,全球需要一個更多元、更均衡的貨幣體系,逐步擴大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有助於完善國際貨幣體系,有利於全球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可以有以下幾個途徑:
第一,積極發揮在全球經濟治理機構中的作用,提升話語權。推進落實IMF份額與治理結構改革,提升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話語權。為了體現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不斷上升的權重,IMF董事會2010年11月通過份額改革方案,超過6%的份額將向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國家和代表性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並改革董事會使其更具代表性,其成員全部由選舉產生。改革完成后,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在IMF的表決權份額將增加4.5%—14.3%,其中中國的份額將從原來的3.72%升至6.39%,成為繼美、日之后的IMF第三大會員國。這是近70年來IMF最具根本性的治理改革,也是針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份額轉移方案。
目前,改革遇到了一定的阻礙,有關各方應盡力促使2010年達成共識的份額與治理改革正式生效,並積極准備2015年1月的第十五次全面份額評估。除了IMF之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國際組織的平台,如G20、金融穩定委員會等相關全球治理機構,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作為促進全球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和全球金融穩定的議題進行討論。
第二,積極參與各層次的金融安全網構建。國際貨幣體系好壞的一個衡量標准是其面對危機時的韌性,而金融安全網則是危機發生時給予各國保護的重要屏障。中國應在全球、區域、雙邊等多層次全面參與金融安全網的構建。在全球層面,中國可以積極督促各方盡快完成IMF增資改革,擴大IMF的借貸能力,探索多樣化的危機救助方式。在區域層面,繼續推進完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及亞洲債券市場發展,促進區域金融穩定。在雙邊層面,在現有的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基礎上,探索與更多國家簽署雙邊互換協議的可能性,進一步推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發展,在促進雙邊貿易投資的同時,探索促進雙邊金融穩定的渠道。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儲備體系的改革。外匯儲備是危機發生時的緩沖墊,充足的外匯儲備有助於防范短期資本外逃的負面影響,對於新興市場國家而言更是如此。中國應當積極參與IMF的SDR改革,提升SDR作為儲備資產組成部分的作用,探索在美元為外匯儲備主導貨幣的背景下,如何使SDR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作為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中國應當積極探索外匯儲備多元化的形式,創新現有外匯儲備資產運用模式,在保証外匯儲備資產安全的同時,利用外匯儲備資產促進長期增長和國民福利。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在外匯儲備多元化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四,積極參與各國經濟政策協調,促進互利共贏,避免以鄰為壑。國際貨幣體系得以持續健康運行的另一個重要前提是各國之間政策的協調。近期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退出與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再一次表明了國際政策協調的必要性。中國應當在國際政策協調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更加重視評估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外溢效應、監測跨境資本流動、分析實體經濟發展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性、評估各國金融穩定性、建立相關危機預警系統等機制。中國應當在G20中繼續強化已經被寫入公報的政策溝通機制,確保各國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其他宏觀政策制定者有效溝通,保持謹慎調整態度,關注溢出效應,防止經濟政策調整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沖擊。
第五,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美元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有諸多弊端,而人民幣國際化則有助於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進而有助於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人民幣國際化應內外兼修。對內應當進一步改革國內金融市場,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培育與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相匹配的金融市場,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應進一步對國內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穩固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對外應當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形成雙向浮動機制﹔審慎、穩步推進資本賬戶雙向開放,避免過快開放資本賬戶帶來的沖擊﹔推動跨境貿易與投資的人民幣計價與結算,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和清算機制﹔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
(作者單位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2日 23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