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汝信:信守真理追尋美

2014年02月10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汝信:信守真理追尋美

汝信近照 本報記者 王斯敏攝

1949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照。

50年代初,赴朝鮮戰場作戰。

195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學習。

“學者、戰士”,30多年前,友人這樣評價正當壯年的汝信。

這是對他經歷的概括:從年少到白頭,在哲學、美學的廣闊天地中採擷碩果﹔從軍五載,於炮火硝煙間飽經歷練。

這更是對他精神的凝練:在學術之旅的每次挑戰面前,都以學者的堅定信守真理,用戰士的勇敢攻堅克難。

人們稱他的學術之路為“20世紀后半葉中國美學發展的縮影”。

今天,這位83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哲學家,仍時常伏案,探尋美的真諦,闡發哲學的奧義。對真理的信仰,是他孜孜治學的恆久動力,也是他內心最穩固的磐石。

起步

“美的東西總是與人生的幸福和歡樂相連。”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使他思考:怎樣的美才永恆?

信仰,是了解一個人內心的鑰匙。汝信心中自有一把這樣的“鑰匙”。

“前些年我去英國訪學,一位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問我,你為什麼選擇馬克思?因為你是無產階級?我答:非常遺憾,我的父親是律師,用你們的標准劃分,是中產階級。他又問,那你是不是理想主義者?我說不。我選擇馬克思主義不是因為空想,而是因為現實。”

是救亡圖存的歷史必然令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而非盲目或巧合——這種認識,在汝信的少年時代悄然形成。

1931年,汝信出生在上海。抗戰開始后,上海被日軍佔領。為了讓子女繼續讀書,父親請來家庭教師,汝信兄弟姐妹四人一起讀國文、習西學,還有一位老師教授鋼琴。

屋內雖是其樂融融,屋外卻令汝信過早嘗到了屈辱的滋味。

“關卡遍地,日本兵帶著狼狗把守,對中國人肆意盤查。我親眼看到一個老人,冬天過崗哨沒有摘帽致敬,就被日本兵痛打。”

14歲時,抗戰勝利,已入桃塢中學讀書的汝信和哥哥雙雙越級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

時局堪憂。日寇投降了,代之以國民黨政府的貪腐暴虐。怎樣改變家國面貌?汝信懷著懵懂志向填報了政治系,副修經濟。然而,課堂上講授的西方理論跟現實生活毫不搭界,他便投身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參加了黨的地下組織領導的外圍團體——讀書聯誼會。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

一道星光,在暗夜中浮現。汝信對這個能“幫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學說產生了莫大興趣,開始閱讀相關典籍,朦朧的信念逐漸成形。上海解放前,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9年,汝信大學畢業,在解放不久的喜慶氣氛裡,他主動參軍,盼著“打到台灣去,解放全中國”。孰料,朝鮮戰爭爆發了。汝信和戰友們一起,被緊急調往朝鮮戰場。

渡過鴨綠江,頓時進入一個炮火連天、滿目瘡痍的世界。部隊棲身於殘破的院落、陰暗的礦洞,缺衣少食不在話下,死神也時刻在身邊徘徊。

汝信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擔任政治部干事,后又成為司令部英語翻譯、秘書。雖不在最前線,卻也備嘗艱苦。

他親眼看到戰友們犧牲。有一位,就是和他一起從軍的大學同學。“他英文非常好,已經有了很好的工作,但因為前方需要,他志願參軍到朝鮮來。行軍途中美軍空襲,正好炸翻了他坐的卡車。”

倉促掩埋了這位同學后,部隊繼續行軍。“他立下什麼豐功偉績了嗎?沒有。但我覺得他是英雄。”戰爭之殘酷、獻身之壯美,令汝信感到震撼,也理解了信念對於生命的意義。

就在與“美”毫不相干的戰場上,汝信卻接受了美學的啟蒙。他的“老師”,是一本俄文版《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

那幾乎是他隨身攜帶的唯一財產。從國內開拔趕赴朝鮮時,途經沈陽國際書店,他匆匆買來這本書,用來自學在大學裡剛打下基礎的俄文。

於是,戰事間隙、爆炸聲中,他埋頭苦讀,與“俄羅斯的普羅米修斯”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漸漸地,隨著硬“啃”下來的內容越來越多,他被書中的哲學和美學觀點吸引了。

“美的東西總是與人生的幸福和歡樂相連。”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使他思考:怎樣的美才永恆?是個人的幸福和歡樂重要,還是大眾的?

“一切真正美好的東西都是從斗爭和犧牲中獲得的,而美好的將來也要以同樣的方法來獲取。”充滿豪情的字句鼓舞著汝信。他期待著為真理而斗爭,也做一位“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