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汝信:信守真理追尋美

2014年02月10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汝信:信守真理追尋美

尋“美”

馬克思主義觀點貫穿他的美學研究。他試圖以此來尋找“美”。

一本發黃的書擺在案頭。《西方美學史論叢》,1963年版,掂一掂,並不壓手,卻在中國西方美學史研究中頗具分量。

這是汝信叩開美學史大門的第一本代表作,也是中國首部以西方美學史為主題的綜合研究專著。幾個月后,學界泰斗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也問世了。

雖然內容尚不夠系統,但《西方美學史論叢》還是引起廣泛關注,汝信也被評價為這一領域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其后相當一段時期,這本著作和《西方美學史》成為了解西方美學的必讀之作。

如今回望這部作品,汝信從不諱言其學術與視野上的局限,但令他自豪的,是其中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我分析了美學史研究的各種流派,感覺都不能真正解決美學的根本問題。最后,還是回到了馬克思主義——隻有它能給出有力的回應。”

在他看來,馬克思把美學現象放到人類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的整體中考察,和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全面發展的遠景聯系起來研究,從而突破了傳統美學的框架,為美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指明了方向。

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科學性的認識,是在步入哲學之門的努力中逐漸形成的。

1955年,汝信回到闊別5年的祖國,轉業至中國科學院工作,並考取哲學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成為著名哲學家賀麟的門下弟子。

氣象恢宏的學術天地,在汝信面前鋪開,尤其吸引他的,是黑格爾學說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德國學術界把黑格爾看作“一隻死狗”踐踏在地時,馬克思卻公開宣稱自己是他的學生,恩格斯則把其哲學比作一幢隱藏著無數珍寶的大廈。馬克思是怎樣批判和繼承黑格爾辯証法,發展出更高、更科學的學說體系的?帶著疑問,汝信大量閱讀原著,逐一考察與馬克思主義產生有關的學派。

一個活生生的馬克思被逐漸還原。他愈加確信:馬克思不是高居雲端的“天降之神”,而是有著偉大抱負、高遠目光的學者﹔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律令,而是科學真理。

年少時模糊的信仰,日益堅定。

戰場上的積累發揮了作用,他很快寫出第一篇美學論文——《論車爾尼雪夫斯基對黑格爾美學的批判》,在《哲學研究》發表。

此后,黑格爾悲劇論和范疇論、柏拉圖及亞裡士多德學說……日積月累,才有了《西方美學史論叢》的撰寫出版。

拓荒者自有獨特品質。在其后的研究中,汝信不盲從、敢開拓的性格彰顯無余。

1981年,他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開始研究存在主義先驅克爾凱郭爾。在當時,這幾乎是個不被國人知曉的名字。一年后回國,他將10多麻袋哲學書籍托運回國,並撰寫《看哪,克爾凱郭爾這個人》等著作,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視角對這位哲學家做出恰當評價。

新中國成立后,尼採思想一度被曲解,成為研究“禁區”。改革開放后不久,他較早發文打破堅冰。他的博士生周國平也走上了這條路。在為其著作《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所寫序言中,汝信態度堅定:“在歷史的審判台前,隻有弱者才需要辯護,而尼採卻絕不是弱者。他所需要的不是辯護,而是理解。”

“為什麼研究尼採、克爾凱郭爾,還有叔本華這些當時看來的‘反動’學者?汝先生明知有風險,仍很堅持,他常說:研究他們,是為了還原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鏈條。他所表現出的,正是當今最需要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學術勇氣和研究理路。”汝信的博士生、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李鵬程感喟不已。

很多研究由他而始,現在正由一代代學生延續下去。這讓他深感欣慰:“我只是努力搭起一座橋,要真正深入,還得靠后人。”

守“真”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從不平坦、寬廣。他以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堅定執著前行。

上世紀90年代,已是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的汝信一腳踏進了新的領域——世界文明對話。

1994年,他牽頭成立中國社科院“世界文明比較研究中心”。數十位學者放眼世界,編撰出版了《世界文明大系》《世界文明通論》等,並定期組織國際學術會議。

為何有此選擇?觸動依然來自實踐。

“我常參加世界性學術活動,發現我們對他國文明的了解有限,而國外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更少。”他記得有一次,國內一位著名紅學家去哈佛大學講《紅樓夢》。哈佛歷來很歡迎各國學者的講座,但那次卻聽眾寥寥,隻好臨時打電話叫了很多中國留學生去“填空”。

美國人到底了不了解《紅樓夢》?他和許多學者交談,發現知者甚少。

在中國,很少有知識分子不知道莎士比亞。為什麼西方人不知道《紅樓夢》?中國五千年厚重文明,今天對世界的影響還有多少?汝信深感,在文化影響力方面,我們有大量工作要做。

“文明對話能夠增進理解,避免戰亂與紛爭。對外來文化要有開放的心態和海納百川的氣魄,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和自尊。”他認為,人文學者的一大任務就是充當文化傳統的“守護神”,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並予以發展。

守護的不止文化傳統,還有理想信念。隨著年事漸長,行政工作可以放下,一般性研究逐漸減少,但,凡是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命題,汝信總是視為要務,勉力為之。

2004年,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啟動,他被遴選為咨詢委員,審議工程成果、提出對策建議,還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編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此,新的忙碌開始了。

幾年來,工程教材審議會開了102次,汝信至少參加了十分之九,和江流、邢賁思等一起被大家戲稱為“常委”——最常到會的委員。

“有幾次開會,我就坐在他身邊,親眼看到他有多認真。他每次都是帶著發言提綱和做滿批注的教材來的,發言充實有見地。”中央編譯局原局長、咨詢委員韋建樺十分感佩。

辛勤付出,源於信念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國國情的清醒認識,使他對科學真理的生命力充滿信心。

他毫不諱言馬克思主義面臨的挑戰。這其中,既有敵對陣營從未止息的污蔑和攻擊,更有飛速發展的現實生活提出的新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從不平坦、寬廣。唯其如此,才更需要我們以百倍的努力去應戰,去回答。”

多年來,他始終記得蘇東劇變后和意大利友人的一次交談。

“蘇聯、東歐都已放棄馬克思主義了,你們什麼時候放棄?”這位意中友好的實干家直截了當地提問。

“蘇聯的失敗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結果,絕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終結。有中國在,馬克思主義垮不了!”汝信答得斬釘截鐵。

辯論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就等未來歷史的判斷吧!”意大利友人聳聳肩。

20多年過去了,汝信覺得欣慰:中國今天的發展和堅守,有力地回應了他當年的堅持﹔而他對“歷史的判斷”更加充滿信心,因為,在通往真理的路上,他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身影在站起,在集結,在前行。(記者 王斯敏)

(本文圖片除署名者外均為汝信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