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心”號鑽探船。 (資料照片)
1999年,中國參與了首次南海大洋鑽探﹔15年后,由中國首次主導的南海大洋鑽探再次起航。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從香港起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在上船的國際科學家30人團隊中,中國科學家達13人。
從“參與”到“主導”,15年邁過一大步
大洋鑽探集中世界各國深海探測的頂尖技術,在幾千米深海底下通過打鑽取芯和觀測試驗,探索國際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作為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前身,“大洋鑽探計劃”(ODP)於1968年始於美國,是地球科學中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其成果改變了整個地球科學發展的軌跡,幾十年來始終是國際地球科學創新的前沿。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汪品先教授看來,中國參與大洋鑽探的進程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國家強盛的步伐。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就希望參與大洋鑽探,但經費成為掣肘。到1997年,經濟發展助推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成為“參與成員國”。1999年便得到ODP184航次:南海首次大洋鑽探,中國海首次深海探索。而從今年起,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全額成員”。
當年,63歲的汪品先院士是184航次的首席科學家。汪品先評價說:“184航次我國上船的科學家僅有4個人,但卻依然使我國一舉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沿,后續研究14年盛況不減。15年后,南海大洋鑽探再起航,無論參與的科學家人數,還是科學研究的深度和難度,與第一次探索之旅已經不可同語。”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