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首次主導深海鑽探

2014年01月28日09:1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首次主導深海鑽探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新十年從中國開始

“大洋鑽探計劃”發展為“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后,南海IODP349航次被安排為新十年(2013-2023)大洋鑽探首航。在“決心”號鑽探船40年的科考歷史上,這是第一次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任務。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有13人,此外還有6位華裔科學家。

汪品先院士說,與15年前的ODP184航次相比,這次鑽探的深度和難度更大。1999年是在兩三千米的海底鑽進幾百米,這次要在四千多米的海底鑽進兩千米﹔當年鑽取的是“軟性”的沉積岩,這回要鑽探“硬性”的火成岩﹔那次目的是研究南海三千萬年的氣候環境歷史,這次不但要確定南海的形成年齡和形成歷史,還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

349航次的科研藍圖由同濟大學李春峰教授牽頭繪制。李春峰介紹說,此航次計劃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個鑽孔,將首次鑽取南海形成時期的玄武岩樣本,揭示南海的形成過程和特色,確定南海形成的准確年齡,檢驗引發南海擴張的各種科學假說,分析相應的地質構造運動。

李春峰表示,該航次的實施對我國深海資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設等都具有重大意義,是為南海深海資源、環境和減災防災服務的戰略性科學舉措。

走向深海大洋,中國需要自己的鑽探船

展望中國在新十年大洋鑽探中的作用,汪品先提出了這樣的設想:爭取再實現兩個航次,在南海設立“深海井塞”,研究“深海底下的海洋”和微生物(“深部生物圈”)。但是,汪品先稱:“最大的心願是建造中國自己的大洋鑽探船。”

汪品先說,美國“決心”號1978年造,日本“地球”號2001年造。如今,迎接探索地球內部的新挑戰,需要有新一代的大洋鑽探船。那個“新一代”,希望是“中國造”嗎?

半世紀前,學術界就勾畫了我國地球科學研究“上天,入地,下海”的前景。汪品先形象地比喻說:“將海洋、固體地球和大氣的研究比作地球科學中海陸空三軍的話,那‘海軍’就是三者中的弱點﹔其中面向深海大洋的研究,又屬‘弱’中之‘弱’。而這與當今世界的走向大相徑庭。”一方面,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地球科學的突破點,主要在於深海研究﹔另一方面,1994年國際海洋法公約生效以后,對專屬經濟區以外深海大洋的國際競爭日趨劇烈。

汪品先稱,深海大洋不只是人類了解地球亟待填補的空白,也是國家資源和安全保障之所系。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科學研究隊伍之一,但長期以來缺乏深海大洋研究的力量。因此,深海研究在學術上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地球科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應用上也難以適應國際海上權益與資源之爭的形勢。目前無論從國家需求或者從我國實力出發,都到了“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時候﹔重新考慮我國在國際地球科學中的定位,已經迫在眉睫。(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