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打仗一旦負傷,傷員怎樣搶救?
走一路打一路,幾場戰斗下來,某旅衛生隊隊長吳峰忙得不可開交。
隻見他對一名“傷員”緊急包扎處置后,就近拖入一處彈坑。不一會兒,一輛全地形急救車就碾冰破雪飛奔而至。
“茫茫雪野,你們是咋找到的?”見記者納悶,衛生員張國強指著“傷員”身上一塊小牌子說:“每個傷員身上都有智能芯片,用智能搜救手持機登陸傷員搜救系統,馬上就能准確定位。”
記者接過智能搜救手持機一看,隻見上面不少亮點在閃爍。“這些亮點就是‘傷員’,輕觸屏幕選定目標,就能指示方位,還能導航呢。”
張國強告訴記者,芯片不僅能提供“傷員”方位,還能監測生命動態體征,各種信息一清二楚。
數九寒天,氣溫已降至-34℃,記者不禁擔心:這麼冷的天氣,傷員在冰雪地上躺一兩個小時,還不得凍壞了?“不怕!有了它,在雪地裡躺幾個小時都沒事。”張國強指著“傷員”身上的衣服說。
原來,針對寒區作戰需要,軍區為部隊配發了用雙層航天材料制成的保溫袋,可在傷員下肢、頭部、軀干3個部位加裝化學生熱部件,一次加熱可保持8個小時熱度。果然,等我們找到一名“傷員”時,記者伸手進保溫袋一摸,還溫和著呢。
“你們考慮得太細了!”聽到記者贊嘆,軍區衛生部領導坦言:以往冬訓衛勤保障,最多給官兵發點感冒藥。如今,他們為讓傷員在“黃金10分鐘”內得到基本救治,給基層配發了旋壓式止血帶、自注射止痛針、急救止血敷貼等便攜衛生裝具,並研發了藥液防凍箱、滑橇式擔架、便攜式拖運毯等寒區專用衛生裝備。
寒區維修難題多,裝備“趴窩”了該咋辦?
這天上午,一場激戰過后,電台裡傳來緊急呼叫:“兩台坦克戰損,請求維修!”
數分鐘過后,一輛維修車風馳電掣趕到現場。不到半小時,兩台“趴窩”坦克就起死回生投入戰斗。
平時搶修都需要一兩個小時,如今在-20℃的冰天雪地裡,速度咋這麼快?“雪地搶修,我們有絕招。”修理技師閆永峰說。
閆永峰是全師有名的修理能手。他告訴記者,冰天雪地裡,平時看似簡單的故障也變得特別難排除,就連最基本的擰螺絲、焊元件都格外費勁……
閆永峰的苦惱,正是沈陽軍區各級裝備部門關注解決的課題。近年來,他們針對寒區作戰需要,積極探索出整裝換件修理、器材成套供應、裝備精細管理的寒區一體化搶修新模式。
記者在某團冬訓場看到:炮彈來襲,一門火炮高低機緩沖制動裝置受損,隻見修理骨干直接將整個制動裝置換掉,維修起來一點兒也不費勁。
某集團軍后勤部領導告訴記者,簡化了終端維修,卻對零部件供應提出了更高要求。果然,記者在現場看到:3台給養車一線“戰損”,急需10多套零部件。工程師孫澤發現沒有庫存零件,立即連線上網,從附近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的維修網點提取了所需零部件。
孫澤告訴記者,他們和“一汽”建立了車輛技術保障機制,部隊執行任務時,“一汽”的維修網點可就近對部隊車輛提供技術保障。如遇重大任務,地方人員還能編入修理分隊實施全程伴隨保障。
軍地攜手整裝換件,讓寒區裝備搶修能力大大提高。據介紹,冬訓10多天來,某集團軍千余台戰車機動數百公裡,“趴窩”車輛全部得到搶修,無一拋錨掉隊。(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杜善國 李大勇 劉德武)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