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期末考試周考驗著大學學子們,“考得怎樣”成了同學間使用頻率最高的“問候語”。
近日,武漢長江工商學院一位教師為126名學生每人奉上了一道“私人訂制”的考題,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熱點話題﹔長沙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內科的一位老師則讓金庸筆下的人物出現在試卷裡,“東方不敗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請解釋這一疾病”。“神題”頻現,有的是驚喜,有的是驚愕。這讓我們思考:大學考試考什麼、怎樣考,才更合理?
從“期末考試為主”到“多元評價體系”
“在我的學生時代,期末考試就是閉卷答題,這個分數決定了整門課程的成績。”1977年考上大學的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說,“當時,課程成績很少計入平時成績,隻有大學高年級的少數專業課專門設有‘平時成績’。”
回憶起大學時代,南開大學副教授陳鵬說:“14年前,我考上了大學。當時的期末考試也主要是閉卷考試,但每門課程最終的成績都包括兩個部分,即平時出勤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基本上出勤成績佔10%∼20%,考試成績佔80%∼90%。”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的深化,單一的閉卷考試形式逐漸被多元化考試取代。
陳鵬說,現在的期末考試更應該稱為期末考核。“除了有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許多老師會根據課程的特點來布置期末論文、研究報告等,以此代替閉卷考試。按學校要求,最終課程成績的計算都要分為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平時成績不僅包括出勤情況,有時還包括平時作業、布置的研究任務和課堂匯報。”
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王琪說,現在大學考試更注重平時成績了。“一門課的期末考試成績通常佔到總成績的60%∼80%不等,有很多實驗類課程的期末考試佔比更低,有的隻佔50%以下。現在的考試形式越來越多樣,辯論、實踐、研究報告等都進入了我們的課堂。”
前不久,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師欒曉梅就給2011級市場營銷班的學生們出了一道“神題”——讓70名同學自籌經費、自找貨源,在校園裡擺地攤賣盆景,銷售業績和營銷方案將決定他們能否獲得期末考試的25分。最終結果讓欒曉梅非常滿意,“全班總盈利兩千多元,最多的小組賺了843元,最少的也有104元。”學生楊夢夢對此“神題”大呼過癮:“雖然挑戰性很大,但是相對於單調的考試,我更喜歡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的實踐結合起來,更能學到東西。”
陳鵬說:“如果說以前的期末考試主要是用閉卷答題來檢驗學生是否記住了知識點,那麼現在的綜合性考核主要是考量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過程。通過各種手段,強化過程評價,進而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們的個人學習態度、理解程度、應用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立體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劉海峰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我國大學考試正在從‘以期末考試為主’日益向‘多元評價體系’發展,這是大學教育的大趨勢。”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