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老師眼中的考試
提及考試,有歡欣鼓舞的,也有搖頭嘆息的。在不同的學生、老師眼中,考試到底意味著什麼?
王琪說:“考試最重要的是通過復習和考核,使我能夠對這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隻要學到了、學好了,就能真正吃透課程的精髓,幫助自己積累知識。”
北京某高校學生柳婧則是以成績為導向來對待考試。“考試意味著分數和成績。我希望繼續學術深造,無論是保研還是出國,成績都是一項硬指標。”
“得過且過”也是當下部分大學生對待考試的一種心態。現已工作的朱曉晨回憶起大學考試時說:“當時就是本著‘及格就好’的心態應付考試的。平時上課不聽講,留了作業從網上扒,考試前通宵復習,不挂科就萬事大吉了。”
學生的答案豐富多樣,而老師的回答則較為一致——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和檢驗。
山西師范大學教師趙潔表示:“大學考試是學生結束課程學習的標志,不管考試的形式怎麼變,老師的目的始終如一,就是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希望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山西醫科大學教師於琦認為,考試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在未來的學習中予以加強。
陳鵬說:“考試和成績是學生和老師在知識傳播上的交匯點。對知識在教育過程、人生道路中作用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老師與學生、不同學生之間對考試理解的差異。但是有課程,便有考試,因為每一門課程都需要質量評價和效果檢驗,在方式和方法上進行創新還是很有必要的。”
山西師范大學學生小楊在剛剛結束的期末考試中,就遇到了一道讓他難忘的“神題”。“在‘大學語文’的期末考核中,有一題是‘給男/女朋友寫一封情書’。剛看到這道題時,我一驚,心想‘這也太勁爆了吧’,而仔細做完后,還是感受到了出題老師的良苦用心,語文確實無處不在,即使寫情書,語言也是生命。這道題的確道出了我們年輕學生的心聲,它既考核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又讓原本高深的語言知識考核更貼近生活,更加親切。這種試題一輩子難忘,比背完就忘的古詩詞強多了。”
而出這道考題的趙潔認為,現在的考試應更加注重知識的活學活用,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不能只是用來應付一次考試,而應將其融入生活,並重新審視考試的本質意義。
如何讓考試更合理
考試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原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所長謝小慶教授說:“考試的本質意義是了解學生取得了哪些進步,了解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獲得了哪些‘增值’,在多大程度上有了‘增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發現學生哪些方面未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以便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的放矢的幫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謝小慶強調,“知識性考試主要考查對特定專業知識的記憶,此類記憶性知識往往借助網絡搜索即可完成,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能力性考試則主要考查那些影響活動較廣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這種考試對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效果明顯。同時,能力性考試不易受到突擊備考的影響,能夠較准確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
陳鵬也認為,能力性考試能夠真正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並且可以將考試更科學合理地融入課堂學習中。“大學教師在課堂講授基礎上,設置更豐富、得體的教學環節,突出問題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和教師一道探索問題,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得出值得和同學們分享的成果,使他們體會到學習並解決現實問題、思想問題、能力問題的快樂。這樣,考試成為他們展示所學,甚至達到自我實現的一個機會,學生容易接受,教學效果明顯、考核結果也會相對公正。”
事實上,很多大學教師都明白,考試應以能力為導向,但是,他們在授課、考試過程中也受到了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
陳鵬直言,教育管理職能部門有時為了整齊劃一的“規范”和管理的便捷化,會要求教師必須按照某些規定的格式、形式甚至內容進行考試,有時為考試劃定了嚴格的程序,甚至有時對考試結果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我了解到有不少大學的教育管理部門會要求教師必須以某種形式進行考試,這樣便於最后的歸檔管理﹔有時要求學生的成績要呈現近似正態分布,否則就認為考試中存在問題﹔有時還會對教師的打分提出質疑,為了與他們的標准相一致,會要求教師把分數評低些或抬高些。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應付教學評估。”陳鵬說,“考試評價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應尊重教育教學規律、由教師主導來設置,應保証教師在專業領域內根據專業標准、學術標准和教學目標下的‘自由裁量權’。”
於琦則強調,放開自主權並不意味著學校監督的缺位,而應該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對未來的考試,謝小慶給出了五點建議:“第一,更多採用開卷的方式進行考試﹔第二,更多採用論文式考試﹔第三,更多地考查實際的動手能力﹔第四,更多採用面試﹔第五,如果進行閉卷考試,盡量採用客觀性選擇題,減少對學生記憶力方面的要求。”(記者 晉浩天)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