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2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鏈接 <<
中國網絡開放課程的發展脈絡,大致可以從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興起的進程一窺端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高校就從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入手,開始嘗試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從2003年起,教育部組織開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評選出國家級精品課程3900余門,省級、校級精品課程近2萬門,並通過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及各校精品課程網站向公眾開放,將高等教育優質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普及共享,初步實現了優質課程教學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從2011年開始,教育部在原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上,以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促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為核心,以普及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為目的,以服務高校師生並兼顧社會學習者為目標,分類型、分階段開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工作。
率先面世的是大學視頻公開課,由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組成,以提升在校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為重點。首批視頻公開課於2011年11月9日上線,至今已有近500門課程通過“愛課程”網、網易和中國網絡電視台向公眾免費開放。作為母語公開課的首次強勢大規模亮相,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凸顯了其不可取代的重大意義——這些課程的共享打破了高校的圍牆,將大學課堂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廣大民眾的視野中。
而作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另一種形態的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也於2013年6月應運而生,至今已有上千門課程上線。與視頻公開課不同,這些課程以量大面廣的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重點,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以及教與學活動必需的基本資源,並構建了適合在校學生及社會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和交流的網絡學習環境。
據教育部有關部門介紹,我國下一階段開放課程建設將借鑒MOOCs的先進理念,支持“985工程”高校率先建設和推廣使用中國大學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在滿足學習者自由選用的同時,開展網上在線教學、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探索,促進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的運用,營造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推進教學改革。教育部鼓勵各高校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跟上世界網絡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步伐,組織建設一批集成創新課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優質課程資源的國際影響力。
(艾娜 李靜)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2日 23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