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壯士斷腕”、“伸手必被捉”及其他

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重要講話引用典故解析

2014年01月21日14: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壯士斷腕”、“伸手必被捉”及其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他還指出:“要讓每一個干部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

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很受教益。尤其對其所引用的典故和詩句,感觸頗深,故將其出處及學習體會述議於后。

【“刮骨療毒、壯士斷腕”】

“刮骨療毒”,即將深入骨頭的毒液,用刀刮除干淨,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此典特指三國時期的關羽“刮骨療毒”。其實,歷史上有“刮骨”經歷的戰將,並不隻關羽一人。據史料記載,三國東吳的留贊、北朝西魏的長孫子彥、北宋的張瓊、南宋的韓世忠等,皆曾“刮骨”療傷。而關羽“刮骨療毒”之所以流傳深遠,或許因為講述三國故事的文藝作品尤其小說《三國演義》對其有生動細致、栩栩如生的描述,以至關羽英勇威武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據《三國志》載:關羽被敵人亂箭射中,左臂重傷,后來傷口雖然痊愈,但每到陰雨天,左臂仍疼痛不已。醫生說:“箭頭有毒,毒已深入骨髓裡,應當剖開肌膚打開傷口,刮骨頭除去毒素,這個隱患才可以消除。”關羽便伸出手臂,讓醫生剖開它。當時關羽正與諸將領圍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鮮血淋漓,漫出盛血的盤子,但是關羽卻割肉喝酒,談笑如常。關羽“刮骨療毒”時所展現出的不畏劇痛、視死如歸的大丈夫氣概,令人嘆服。故后人常用“刮骨療毒”來比喻意志堅強的人。

在古籍中,“壯士斷腕”亦作“壯士解腕”、“蝮螫解腕”等,或與“英雄自戕”連用。比如,《史記·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者?為害於身也。”《三國志·魏書·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隋代楊俊《伐陳檄蕭摩訶等文》:“夫毒蛇螫手,壯士斷腕,豈不惜其肌骨?所存者大也。”唐朝竇皐《述書賦下》:“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元朝王惲有《雙廟懷古》詩雲:“雖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諸如此類,意思皆是說,勇士的手腕被有劇毒的蝮蛇咬傷,應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須當機立斷,不可猶豫不決,否則會遺患無窮。亦喻危急之時,應犧牲局部、照顧全局,切忌遲疑姑息,決不因小失大。

習近平總書記談反腐敗斗爭,將“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兩個典故疊加引用,宣示了我們黨同腐敗現象水火不相容,彰顯了黨中央反對腐敗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順乎民心民意。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衰亡莫不與貪瀆官宦弄權亂政相關。唐人李商隱有詩雲:“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覽古》)﹔他把朝代的興亡歸因於“人為”:“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然而,封建王朝的專制性、階級性、局限性,決定了其很難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轍。以古鑒今,毫無疑問,以為人民服務為天職的中國共產黨人,有決心有能力走出“興勃亡忽”的歷史周期律,路徑就是“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打贏這場興亡攸關的攻堅戰、持久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