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此句出自陳毅元帥創作的組詩《感事書懷》之四——《七古·手莫伸》。
該詩全文如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汝言懼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覺,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岳。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飢渴。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作者在該詩序言中說:“1954年仲春,由京返寧,感觸紛來,慨然命筆。不作詩詞久矣。觀宇宙之無窮,念人生之須臾,反復其言,以勵晚節。”近六十年來,詩中的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直作為黨員干部道德修養的箴言廣為流傳,給人以震撼人心的教益。作者以強烈的責任感,告誡那些存有貪腐之念的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征之以眼下那些因向黨和人民“伸手”而“被捉”的腐敗分子,不正是極好的鏡鑒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提這一警句,諄諄告誡黨員干部要戒貪防腐,可謂語重心長,如暮鼓晨鐘,催人警醒。
作者在詩中提出的“四想”,以及結句“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既是對歷史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深刻總結,更是對黨員干部的深切囑托,振聾發聵,令人深思。該詩展現了作者大公無私、公私分明,來自百姓、永不忘本的高尚情懷,以及給“想伸不敢伸”手者“開方治病”的誠懇心態。全詩曉暢易懂,所述發人深省,無論是當時、現在乃至將來,都能給人以寶貴的啟迪和警示。故很值得領導干部反復體味,見之於行,以勵節操,遠離貪腐,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此句出自《論語·季氏篇》:“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意思是看到善良的行為,就努力去追求,好像趕不上似的﹔遇見邪惡的行為,就一定要避開,好像將手伸到滾燙的開水裡一樣。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說過這樣的話。
較之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所展現出的“趨善避惡”的境界,似乎更為深切,更勝一籌。對黨員干部而言,踐行“見善如不及”,就要以向善之心,向先進看齊,遠可學雷鋒、焦裕祿等優秀黨員干部,近可學王瑛、楊善洲等先進典型。應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態,把清正廉潔、潛心為民作為不懈的追求,才有望成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而踐行“見不善如探湯”,就要對歪風邪氣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嚴守黨紀國法,決不觸及“帶電的高壓線”。要以腐敗分子為鑒戒,經常檢點自己,謹防重蹈其覆轍。
漢人陳寵說:“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端正黨風政風,要從細節抓起。領導干部加強自身官德修養,應從小節做起,堅持高標准、嚴要求。古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在廉與貪的問題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尤其對公款和公權,應恪守“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亂用”。要牢記“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的道理,謹防因小節不慎而釀成大禍。
戒貪防腐,僥幸心理,實為禍端,所以“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實踐一再表明,倘貪腐而僥幸於一次兩次,進而就會如飛蛾扑火,難以自持,直至東窗事發。由“心存敬畏”,想起“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此句出自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其為官三十余載,甘於淡泊,毫不苟取。他離任時,部屬執意送行話別,可送行的船卻遲遲不見。及至明月高挂,才駛來一葉小舟,原來是部屬為臨別贈禮,故意等到夜裡以避人耳目。為此,葉存仁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竟拒禮而去。后人還有“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等句,皆是說,為官應時刻檢討自己的動心起念與所作所為,要止惡行善,切忌做自毀名譽和形象的事。古人尚且如此,我們黨員干部豈不更應志存高遠,以強烈的榮辱觀和清正廉潔之行,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尊嚴,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與重托!(司馬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