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這裡不是演習——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紀事

2014年01月15日09:1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這裡不是演習

當地時間1月15日,是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先遣分隊抵達加奧任務區整40天。爆炸、炎熱、貧瘠等考驗著初來乍到的中國藍盔。但這一切已不再是演習,而是真實的馬裡。

防衛化是常態

2013年12月25日5時41分,天未明。轟然一聲爆炸,撕破了中國赴馬裡維和部隊營區的寂靜。

“1號哨位報告,我營區東南方位發生爆炸,請求支援。”

“快反1組速支援1號哨位,快反2組掩護人員疏散,快反3組隨我機動,工兵、醫療分隊哨位加強警戒,其余人員就近隱蔽。”指揮長張革強立即下達指令。

1分32秒后,各組全副武裝部署到位,狙擊手、機槍手定點布控。狙擊手王長軍回憶道:那一刻,子彈上膛,但目標不再是靶心。

隨后爆炸得到核實:兩發火箭炮彈,一發未過尼日爾河,一發距我營區僅1公裡左右。

去年11月份以來,任務區共發生汽車炸彈、綁架殺人等恐怖襲擊16起。500余名裝扮成平民的恐怖分子隱藏加奧,部分目標直指維和部隊。

在這裡,實戰化已然成為常態——人員裝備時刻待命,油箱、水車、水袋隨時蓄滿﹔帳篷間用沙箱阻隔,分散凌亂卻又互為掩體﹔營區周邊的樹枝、石塊不再是可被隨意清掃的雜物,也許是詭雷……

汽車炸彈和人體炸彈是恐怖分子實施襲擊的常用手段。堅固的防御工事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抵達任務區當晚,指揮部就召開會議,提出“防衛生活齊頭建,防衛重於生活”。

150名官兵,30000平方米營區,一場防御建設攻堅戰就此展開。在隻有一台鏟車的情況下,為了不影響沙箱、壕溝等防衛設施構筑,官兵們就用鐵鍬填、用麻袋運。剛轉為下士的閆紅星骨傷未愈,不聽勸阻搶著干,倔著脾氣說:讓我一次扛半袋,我心裡也舒服些。巾幗怎能讓須眉,12名女醫療隊員纏上防沙巾,組成支援隊,穿梭在施工現場。

9天后,一座具備阻絕、掩護、監控功能於一體的防衛工事在中國維和營區拔地而起。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國軍人,面對硝煙,用頑強的作風和出色的行動詮釋了能打勝仗的錚錚誓言。

去年12月14日6時40分,距中國維和營區400余公裡的基達爾市發生一起自殺性襲擊事件,擔任警衛任務的塞內加爾維和士兵2人死亡,7人受傷。8時,聯馬團司令馬馬杜命令司令部及任務區維和部隊,立即以中國維和營區防衛工事為楷模,強化防御和警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