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的工作標准和速度無與倫比!”
“駐馬裡10個國家的維和部隊此項核查都不合格,我就不相信中國維和部隊能通過?”2013年12月23日,我維和部隊迎來聯馬團首次裝備核查,嚴謹細致的核查組負責人巴甫杜拉,怎麼也不相信中國維和部隊配備的國產微光夜視儀能夠達標,執意爬上營區最高建筑親自測試。按照要求,單兵微光夜視儀夜視距離須達到1000米距離看清成人大小物體。結果顯示,我軍夜視儀觀察1500米處被測人員,依然清晰可見。
巴甫杜拉沒想到,我國單兵裝備100%自主研發,高科技防彈衣、新型頭盔、高精度狙擊步槍、95-1式自動步槍,讓中國維和官兵能夠昂首挺胸,走向世界。
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第一批海運物資包括32類共240余項裝備,去年10月2日在大連港裝載出發,陸海兼程,途經2萬多公裡,耗時2個月運抵任務區。不少裝備因顛簸、磕碰造成不同程度損壞。維和部隊抵達當天,巴甫杜拉就到營區查看,發現大量裝備損壞后,皺起了眉頭。
按照聯合國要求,首次核查要在維和部隊抵達任務區一個月之內進行。此后的23天裡,我維和官兵全力備戰。接裝組長蘇世順將300頁的裝備性能手冊和改裝要求熟記於心。出於安全考慮,營區夜間實行燈火管控,排長盧志新就將自己的站崗時間全部移至夜間,白天則馬不停蹄檢修。上士朱傳升不顧38.5度的高燒,頂著烈日調試裝備。
23天后,除個別損壞嚴重裝備的維修配件尚在海運中,182件因運輸造成不同程度損壞的裝備得到修復。挑剔的巴甫杜拉臨走時舉起大拇指:“中國軍人的工作標准和速度無與倫比!”
“隻要有中國軍人,我就感到安全”
2013年12月13日,為了加快防衛設施建設,一名機械手貪黑作業挖掘壕溝,不小心將一根自來水管挖斷。轟隆的發動機聲和昏暗的燈光,讓他沒有注意到水流已經噴出,就將鉤機開回營區。維和部隊炊事班靠近營區圍牆,炊事員韋軍軍打掃衛生時聽到異響,迅速跑到牆外,發現一米深的壕溝底部,已經形成水坑,水流依然往外涌。韋軍軍腦海裡突然回想起維和集訓時專家曾反復提到:珍惜水資源是當地一個重要的風俗民情。用對講機報告完情況后,韋軍軍便縱身跳進壕溝,頂著強大的水壓,用力將水管對折,這才止住水流。
2013年12月21日,90歲的老村長杜黑帶著村民,滿臉怒氣地沖到中國維和營門質問正在警戒的下士馬招:你們為何而來?你們荷槍實彈,會不會傷害到村民?雖然隻有19歲,但半年多的思想和能力准備,讓馬招應對沉著。他迅速將情況上報,同時,為防止村民沖撞營區,命令副哨立即封鎖營門。隨后,他用集訓時學習的法語,向村民解釋道:我們是為和平而來,中國和馬裡是世代友好的朋友。漸漸地,他穩住了村民的情緒,將他們勸回了家中。
隨后,指揮長張革強帶領工兵、醫療分隊長,帶著一套中國國防白皮書、維和宣傳冊以及驅蚊虫藥品來到村長家中,拜訪這位老人。“中國軍隊是一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我們是為了馬裡的和平而來,保護平民是我們的責任……”隨著張革強的闡述,老人和村民臉上的疑惑和擔憂漸漸變成了笑容。
從維和營區到加奧機場隻有5公裡,卻成了快反排長劉曉輝今生走得最小心的一段路。路上密集的彈坑向他無聲地述說著危險究竟有多近。“通往機場的硬化路隻有一條,但我們必須在沙漠中開辟出數條備用路,每次執行護送任務都隨機選擇路線,以防恐怖分子摸到規律實施埋伏。”劉曉輝說,車隊行進必有步戰車開路,其余車輛嚴格順著前車車轍行使,最大限度規避路邊炸彈。隻要一出營門,車載武器、設備就時刻處於戰斗狀態。過硬的專業素養,讓警衛分隊備受聯合國官員青睞,一位聯馬團區域管理官曾說:不管到哪裡,隻要有中國軍人,我就感到安全。
新年伊始,馬裡的氣溫每天都在升高,等待著維和官兵的不僅僅是溫度的考驗,還有那不能預料的挑戰,他們將用勇氣和智慧延續著中國軍人的和平夢想,踐行大國軍人的責任擔當。(楊華文)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