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36.23億人次意味著什麼

2014年01月15日09:1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36.23億人次意味著什麼

1月14日,出行旅客在長春站內有序上車。春運臨近,沈陽鐵路局將採取增開臨客、加挂擴編、以臥代座等措施應對節日期間客流高峰。春運期間,沈陽鐵路局預計發送旅客2400萬人次。 新華社記者 許 暢攝

1月1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14年春運形勢和工作安排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交管局、交通運輸部、國家安監總局、國家鐵路局、民航局、中國鐵路總公司7個部門介紹了相關情況。據預測,今年春運客運量將達到36.23億人次,比上年增加2億人次,其中全國道路客運量將超過32億人次,鐵路客運量為2.58億人次,水路客運量為4300萬人次,民航客運量為4200萬人次。屢創新高的春運數據背后,透射出怎樣的經濟現象?變化的客流又意味著什麼?

同向而行:

與經濟一起增長

翻看歷年的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春運期間客流的變化與我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簡單來說,是客流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不斷增加。

我國的春運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1954年,鐵道部春節運輸記錄顯示,春節前后15天,日均客流為73萬人次,高峰客流90萬人次。這個數據此后不斷增加。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民進城務工政策的放開,春運客流更是急劇上升,單純依靠鐵路部門已不能跟上春運的節奏,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也都加入春運。1983年,按照中央部署,春運成為“全國性、大交通春運”,春節旅客運輸工作由各省、市、自治區協助鐵路,變為鐵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協作,全社會支持。

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經濟實力得到快速提升,春運客流量也呈現井噴式發展。以最近10年為例,2003年,我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1.7萬億元人民幣,當年春運客流為18.37億人次﹔到2013年,僅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就已達38.67萬億元人民幣,當年春運客流則達到34億人次,同向變化的趨勢十分明顯。這種趨勢也符合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有經濟學家計算,在美國經濟發展的前中期階段中,四分之一的經濟增長來自於人口的流動和遷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