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大學生“就業壓力計”緣何年年攀高

2014年01月09日09:03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大學生“就業壓力計”緣何年年攀高

結構性矛盾突出

市場冷熱不均

1月3日,在北京中關村人才市場舉行的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現場,記者發現,前來招聘的企業主要以機械、化工、電子行業為主,學歷要求多為大專以上。一家化工類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今年計劃招聘60人左右,以一線員工為主,而對高學歷人才需求不大,目前的招聘情況並不理想,“大學生的求職訴求和企業本身的期望還是有落差的,對於企業來說,更願意招聘高職高專層次的學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就業市場出現的這一結構性矛盾,反映了高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的問題。他表示,目前高校培養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而市場亟需的是適應現代制造業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高校應主動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做到與市場需求有效接軌。

資料顯示,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在80%以上,而我國的這一數字僅為45%。“大學生的就業崗位更多地集中在白領勞動力市場,而服務業發展滯后,直接導致許多大學生隻能去競爭一般性的藍領工作。”李春玲說。

就業歧視仍在

阻礙公平競爭

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多次下發通知,禁止用人單位在招聘中設置諸如學校、性別、地域等限制,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企業招聘制度不公開、不透明,已經使這些歧視性要求從有形走向無形,讓很多大學生難以進入到公平競爭中。

人力資源服務商智聯招聘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成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過就業歧視,戶籍歧視、性別歧視、院校歧視是最常見的3類。“同樣的學業背景、實習經歷,男生往往拿到幾個職位,而女生經常連簡歷審核關都過不了,一些企業甚至點名隻要男生,讓人很不理解。”談及今年求職過程中的遭遇,劉笛對記者表示。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消除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對此,熊丙奇表示,就業歧視反映的是企業人才觀和用人觀出了偏差,最終會影響到企業的長期發展,“真正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應該創造一個正常的、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自身人力資源管理的體系。”熊丙奇建議,監管部門必須按照《就業促進法》的要求,嚴查各類就業歧視現象。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治本之策,是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結構,讓‘供’、‘需’更為匹配。隻有這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才有望得到根本解決。”李春玲建議。(祝 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