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9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三億人口的牽挂
編者按: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旭日陽剛翻唱著《春天裡》,令人仿佛看到新一代農民工群體在吶喊,沙啞中襯托著他們的蒼涼感——融不進城市,回不去鄉村。
這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但必將不會是未來的。
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三個1億人”既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要求,也是農民工心中的“春天”向往﹔既是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支撐點。
走向春天的路,還得一步一步走。1億進城農民工如何變身市民?1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居民如何走出“龍須溝”?1億中西部新市民如何過上新生活?本報今起陸續推出焦點關注“三億人口的牽挂”系列報道,與廣大讀者一起,同追問,共求解。
1億人口是什麼概念?如果是一個國家的人口,從數量上來看,它將是當今世界第12大國,約佔遼闊的南美洲總人口的1/4,更是大洋洲人口的3倍。
1億人口,同時還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決定的,到2020年我國將解決的落戶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數。
僅從這個數字就可以想見,這麼大規模的人口落戶,勢必是一個復雜而艱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何具體界定這1億人,如何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尚有待中央及各地具體政策的出台。
但這一波正在進行中的大規模轉化,在有關專家看來,如果推行順利,將對我國經濟、社會、文化乃至政治產生正面影響。而這1億農業轉移人口,無疑將成為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生力軍。
①讓“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民工遷入城市
“你想落戶城鎮嗎?”面對本報記者的這個問題,受訪的數位在外打工的農村戶籍人士表示出了不同的態度,有迫不及待者,也有表示觀望者。
事實上,農業轉移人口的意願在此次解決落戶城鎮的過程中是重要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何宇鵬對本報記者表示,這1億人的界定,首先看是否有意願,其次看是否符合落戶條件。
據了解,在目前2億多農業轉移人口中,70%左右有在城鎮落戶的意願。其中,在何宇鵬看來,新生代的“80后”、“90后”,以及舉家遷移者的落戶意願更為強烈。
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也佐証了這一觀點。數據顯示,當前流動人口的主體為新生代流動人口,到2012年,流動人口平均年齡約為28歲。報告認為,他們進入城市不僅為了掙錢生存,而且對未來發展有更多的新期待。而從遷移模式上看,家庭化遷移成為主體模式,這一特征在新生代流動人口中更為突出。
落戶條件同樣重要。在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教授看來,“有意願、有能力”是這1億人的核心特點,而“能力”則是相對的,主要取決於其自身能力和其想落戶的城市的門檻。
此前,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各類城市的落戶標准,即“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多位受訪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落戶條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下一步,縣級市、地級市甚至部分省會城市都可能放開,歡迎農業轉移人口進來”,張佔斌告訴記者,但進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則會比較困難。何宇鵬則認為,中西部地區在條件上可能會較東部地區更為寬鬆,不同級別的城市之間也會存在差異。
事實上,此前各地已進行了相關探索。以廣東省為例,2010年就出台了關於開展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的指導意見,將條件細化為學歷、技能、參保情況等多項指標,積滿60分即可落戶。
“在中央統一的精神之下,下一步要看各地出台的細則,這些將是具體界定這1億人的條件”,何宇鵬認為,“在穩定就業和穩定居住的前提之下,不同的城市可以有不同的附加條件,例如參加社保的年限等。”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