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9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②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關鍵
盡管統計表明,到2012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57%,但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數據中心發布的調查報告卻顯示,從戶籍來看,非農戶籍人口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7.6%。清華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李強認為,這表明我們目前的戶籍管理改革大大滯后於人口事實上的城市化。
從這一報告中不難看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速度,遠落后於城鎮化速度。此前,農民工因為一紙戶籍而“留不了城,回不了鄉”的困境屢屢見諸報端,在新生代農民工中,這一現象尤為突出。清華大學“新生代農民工研究”課題組的研究發現,在新生代農民工中,44.0%的人完全沒有務農經歷,44.1%的人偶爾務農,經常務農的比例隻有11.9%。
盡管許多農民工將自己視為城裡人,但城市戶籍本身附帶的公共服務,讓許多進城務工者即使付出更多的金錢與時間,依然享受不到同等的市民待遇。
山東安丘大勝鎮村民孫偉,已從家鄉到青島工作了8年,現在年收入約20萬元,在這座城市裡已屬於中上等水平。“原來沒意識到,直到結婚生小孩后,才體會到戶口的重要性。”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現在孩子沒法上公立學校,隻能去更貴的私立幼兒園,而且辦什麼手續都要回老家,帶來了很多困擾。”
在何宇鵬看來,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解決這1億人落戶城鎮的最大目的。而落戶,則是使相關農業轉移人口較快地享有市民待遇的有效途徑。
當然,這一過程的實現,並不是單靠出台政策就能解決的,還需要各方面系統配套的投入。農民工落戶的成本幾何?廣東省總工會常務副主席陳宗文介紹說,據他們的測算,每落戶一名農民工,城市需要支付100萬元的成本。公共交通、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都需要相應增加。可以說,在解決戶籍的同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如果跟不上,這1億人的市民待遇仍無從談起。
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多方合力。“中央的轉移支付與市民化挂鉤,可以實現對地方的正向激勵。當地政府和農民工所在的企業也要出錢,再加上農民工自身的努力,這個問題才會圓滿解決。”張佔斌表示。
盡管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短期內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張佔斌認為,如果這一進程順利,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這1億人產生的需求,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此外,還必須打破城鄉分割的思維定式。李周告訴記者,在將1億人落戶城鎮的同時,需要克服3個體制弊端,一是農民工和市民工同工不同酬﹔二是農民和市民同城不同權﹔三是城鄉建設用地同地不同價。
③成為真正市民還有較長的路
“1億人進城,不能只是改了戶口本上的幾個字,也不能讓他們依然只是城市裡的勞動者,而應該成為真正的市民。”對於1億人落戶城鎮后的預期,張佔斌如是表示。
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只是在客觀上實現了市民化,而這1億人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樣重要。李克強總理在此前闡述其新型城鎮化戰略時表示,讓大約2.6億農民工中有願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要有就業支撐,有服務保障。
“如何將數量上的人口轉移轉換為質量上的人力資本提升,也是需要盡快列入政府議事日程的工作。”李周表示。
對於這些“新市民”來說,融入城市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自己的過程。“他們發現周圍的城裡人穩定下來后買車,用電腦工作,自然也會想參與進來。”張佔斌認為,等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后,如果過程進展得好,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產生進城發展的意願。
專家認為,這一進程將給我國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在李周看來,在未來,1億人落戶城鎮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現代農業的發展條件會顯著改善,城鎮人口老齡化趨勢將得到有效抑制,以及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不過,相關專家也提醒說,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並不只是這1億人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余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同樣值得重視。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不斷剝離附著在城市戶籍上的福利。”李周表示,下一步應弱化城市戶籍的重要性,逐步消除城鄉戶籍的制度性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不少東部省份如山東、江蘇等地的農業轉移人口都表示,他們更願意保有農村戶口,因為可以在城市中工作的同時,仍然擁有土地,而且新農保、新農合等正在日趨完善。
“我家裡還有地,把戶口遷到城裡並不劃算”,雖然也已在濰坊市區買了房子、有了穩定的工作,也打算在“生活條件更好的”城裡生活下去,山東安丘大勝鎮的村民劉哲還是打定主意要“保留農村戶口”。
無論是將戶口遷到城裡還是留在農村,數量龐大的農業轉移人口無疑將深遠地改變中國的城市。
“中國改革的成就表明,中國的經驗源自億萬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李周表示,過去在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從事非農產業的權利及進城務工權利后,農民都很快創造了奇跡,“政府倘若再賦予農民經營城市的權利,農民很可能成為城鎮化的生力軍”。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