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華五千年文明,有豐厚燦爛的遺存。在輝煌的舞台上,在珍貴的文物中,在詩詞的行間裡,在壯觀的畫壁上,在社火的民俗裡,閃耀著不息的中華舞魂……舞蹈的傳承綿延不絕,商周時期已有記載,漢唐達到鼎盛。盡管在明清式微,但在20世紀,舞蹈又以獨立的藝術形式,繼續被挖掘與發揚光大。如今的中華舞魂何在?傳承如何?發展瓶頸為何?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風姿流韻的中國”系列報道,細談美不勝收的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漢族舞、蒙古舞、新疆舞,尋覓蘊含在手足舞動與眉目顰蹙間的無限風姿與韻律。
幕布拉開,燈光亮起。
一隊隊身影翩然而來——6月,第十屆全國舞蹈比賽登陸山東﹔7月,“中國舞蹈十二天”系列演出亮相北京﹔8月,第九屆全國“荷花獎”古典舞大賽熱動西寧。
舞蹈連番上演。
劇院之外,舞蹈也未淡出生活。打開電視,舞蹈節目繁花過眼﹔走上廣場,男女老少舞興正酣。從童稚到白頭,從欣賞到參與,國人的舞蹈情結,從未泯滅。
然而,憂思與成就並存。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舞蹈,是否還延續著千年的神韻?時至今日,中國舞蹈以何特色“秀”於世界舞林?又該怎樣“舞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文化生活中自覺傳承與靈動不朽的部分?
一脈氣韻越千年
“請跳支舞給我看,我將知道你是什麼人。”人類學家如是說。舞蹈,濃縮了一個國家的群體記憶,昭示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
屬於中華民族的這支舞,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岩畫石刻告訴我們——約5000年前,我國已有“鳥獸蹌蹌,鳳凰來儀”,“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等舞蹈雛形。
典籍史冊記錄下來——“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
西周初年,舞蹈升華為表演藝術,以雲門等“六大舞”為主的雅樂體系初步形成。
詩詞歌賦盛情吟詠——“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霓裳羽衣舞》歡快華美﹔“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公孫大娘劍器舞剛健雄渾。
漢唐盛世,舞蹈發展至巔峰。
“西方舞蹈以形體取勝,中國舞蹈則以姿態和神韻取勝,其特征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風姿流韻。”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舞蹈評論家於平看來,萬千種不同的身姿體態,傳達出中華文化獨有的韻味。這種韻味不可摹寫,隻能意會,使中國舞蹈的藝術魅力從愉悅視覺提升至陶冶心靈。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袁禾認為,中國舞蹈的典型姿態,是“體如游龍、轉似回波”的圓融貫通,遵循“走圓”的原則,形成了順風旗、雲手、大小射燕等經典造型,進而化出氣象萬千的韻味,使中國舞蹈具有強大而多元的表現力——
或如《愛蓮說》般典雅高潔,舞者長身玉立,臨波照影﹔或如《黃河》般蒼健雄渾,劇烈起伏的身軀宛若怒濤巨浪,刺向蒼穹﹔或如《春江花月夜》般溫婉纏綿,隨波千裡,繾綣不休﹔或如《桃夭》般優美歡快,少女嬉戲,桃李灼灼流淌出一地喜悅詩情……
“隻要抓住了氣韻,中國舞者就擁有無所不能的表現空間,可以以靜示動、以無形塑有形、以虧缺求滿盈,演繹出多姿多彩的藝術之美。”舞蹈家沈培藝感受深切。
宋元之后,舞蹈藝術在舞台上逐漸式微,最終匯入戲曲大潮。
曾有一度,舞蹈僅存於民間的肢體舞動之中。
“民間舞蹈多是在歷史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北方秧歌南方燈’,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珍寶延續了中華民族的舞脈。”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認為。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