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青海總體生態環境尚未根本好轉。目前,重點生態工程佔應治理區的覆蓋面不足40%,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鼠虫草害、荒漠化、水土流失依然嚴重﹔生態主體功能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低,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人口、資源與環境矛盾仍然突出﹔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給節能減排帶來很大壓力,單位能耗水平還比較高。特別是生態功能價值核算、生態補償等制度建設滯后,一些干部的思想認識、工作作風、能力水平與肩負的保護生態歷史責任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可以說,青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青海如何抓住機遇,進一步從整體上謀劃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駱惠寧:全面深化改革是青海必須牢牢抓住的歷史機遇。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趨勢,是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近日,我們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了《青海省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確立“三年打基礎、八年見成效”的奮斗目標。力爭到2015年,完成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的總體布局和基本框架,生態狀況明顯好轉,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資源節約取得進展,生態制度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化建設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資源綜合利用和產出率顯著提高,生態制度先行先試取得重大成果,全民生態文明理念普遍增強。在具體推進上,圍繞目標任務,實施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生態屏障保護與建設、綠色產業構建、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家園、生態文化建設等6個專項行動,安排32項具體工程和14項保障措施,爭取在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應對氣候、綠色經濟、制度建設等6個方面為全國或同類地區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記者:您能介紹一下青海目前正採取的重大舉措嗎?
駱惠寧:保護生態既要有明確的方向,更要有務實的行動。近期,我們對制約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全面摸底調研,有針對性地部署了十項重點工作,並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二期工程,省裡安排財政先期墊支3億元啟動了部分項目。二是落實和鞏固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對牧民的獎補資金已全部發放到戶。三是全面評估和優化藏區地勘項目布局。四是抓好三江源地區居民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減少人為污染。五是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節能技改和工程減排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六是開展西寧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行動,使大氣環境質量達到西部省會城市先進水平。七是實施農牧區清潔工程,有效治理農牧區面源污染。八是集中開展生態保護執法大檢查,查處一批損毀破壞生態環境的典型。九是實施生態文化建設行動,推廣綠色消費理念,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十是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從源頭保護、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有償使用和責任追究方面,探索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我們有決心以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的實際成效,堅決把中華民族的生態屏障維護好建設好,為美麗中國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新貢獻。(新華社西寧12月15日電 記者 黨 周 馬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