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08: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印度漢學界中文教育與中國研究脫節,從事中國研究的不少學者不會中文,隻能借助英文材料了解中國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印度的漢語教育普遍面臨教師短缺、教材過時等問題的困擾。狄伯杰表示,尼赫魯大學中文系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教師人手不足,他們正積極爭取中國教師前來任教,並打算在明年招聘新的中文教師。阿努佳老師也說,自己一直想邀請一位中國老師到學校講課,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們更多地了解中國,也可以學到地道的漢語,然而這一設想始終難以實現。學校的另一突出問題就是教材匱乏。阿努佳拿出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對外漢語教材,說是在新德裡書店發現的舊書,而此前用的則是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的老教材。她告訴記者,非常希望能夠聯系到中國的學校,爭取一些中文教材。
阮瑞山向記者介紹,印度漢學界有中文教育與中國研究兩條主線,但這兩者的結合並不盡如人意。從事中文教學工作的學者語言很好,但在中國研究方面則稍有欠缺﹔而從事中國研究的不少學者不會中文,隻能借助英文材料了解中國。“作為一名學者,如果要細致研究中國,應該讀原始的中文材料。”開設中文課程就是為了將中文教育與中國研究融合,培養一批真正能夠用漢語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阮瑞山開設的為期1年的中文課程,主要面向賈米亞大學其他專業的學生以及社會上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
狄伯杰對印度中文教育與中國研究脫節的問題也深有同感。他表示,目前印度不少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參考資料仍是來自西方國家,文章視角單一,如果完全參考他們的材料,難免會有偏見。為了讓印度學者具備閱讀中文第一手材料的能力,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從事中國研究的副博士都要到中文系上兩學期的中文課。同時,尼赫魯大學中文系也在推動學科的多元化發展,由單純的中文教育向印中關系研究轉變。現在該系本科已經開設了中國政治、經濟、印中關系等課程,而在副博士、博士階段所做的研究,已經完全脫離了漢語教育的范疇,側重於中國問題、印中關系等方面。
不過,阮瑞山也承認,現在能靜下心來從事中國研究的學生並不太多。他告訴記者,由於印中經貿往來增多,現在學習中文的學生大多比較務實,首要目的是賺錢,這一點在自己的中文班裡也不例外。
印度中國研究所主席莫漢蒂教授對記者說,印度最近數年的中國研究已經獲得了某些發展,但與普及中國知識的需要相比,進步還是不夠。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的了解都是不夠的。印度人口超過10億,懂中文的還是很少,隻有有限的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而能夠從事高級研究的則少之又少。“目前我們對對方的了解還是源於西方學者殖民時期以及冷戰時期所撰寫的書籍,敘事和理論都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目前兩國直接交流的意識在增強,但印中的精英仍沒有充分認識到直接了解的必要性。我們仍依賴於西方媒體和書籍來研究對方,我希望兩國領導人能夠推動印度的中國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國同樣也應如此。”
記者從中國駐印度大使館了解到,目前國家漢辦對於印度中小學的中文教育十分關注,現在已開設針對印度中小學生的短期冬令營,每年挑選20名印度學生到中國進行為期40天的短期語言培訓。(駐印度記者 呂鵬飛)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6日 23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