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08: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上世紀70年代,《人民日報》曾被當作尼赫魯大學中文系的教材。當前的中文熱有了質的飛躍
在印度中國研究所最近舉辦的一場“泰戈爾與中國”的研討會上,記者見到了譚中先生。盡管已到耄耋之年,他依然精神矍鑠。譚中是印度著名的中文教育家,他和父親譚雲山在印度中文教育領域接力耕耘近70年,也是印度中文教育潮落潮起的見証人。
譚中向本報記者介紹,印度1947年獨立后、新中國成立之前,曾短暫興起小規模的中文潮,當時印度先后派了兩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中文。上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雖然交流很多,但是印度學習中文的人並不多。“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之后,印度一下子興起了中文熱,因為很多人覺得應當了解中國。1964年,我到德裡大學中文班教書時,有數百人申請學習中文。”譚中說,不過由於師資有限,每期也隻能招收三四十人。1969年印度建立了尼赫魯大學,隨后也開設了中文系。隨著德裡大學、尼赫魯大學中文班或中文系的設立,印度的中文教育開始緩慢地走上了規模化的道路。
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給印度的中文教育帶來了春天。譚中告訴記者,自己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尼赫魯大學中文系任教時,中文系的條件十分簡陋,學生也沒有自己的教材,便找來舊的《人民日報》,根據上面的內容油印匯編教材。
隨著中印關系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印度學生到中國學習,越來越多的印度商人到中國經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印度投資,兩國經貿關系日益緊密,印度在21世紀又掀起了一股更為蓬勃的中文熱。譚中說,“當前的中文熱與改革開放之前有了質的飛躍,其推動力主要來自兩國民間的密切交流。”現在來印旅游的中國人也多,不少學中文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找到了工作。而在以前,很多學中文的學生很難找工作,就隻好接著讀碩士、博士。
“中印兩國不是一年、兩年的關系,而是幾百年、上千年的關系。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為中印友好培養下一代。設想一下,10年之后如果印度有10萬名學生說中文,那對中印關系的影響將會是什麼樣?他們將會分布在政府機關、教育行業、工商業、媒體等部門,這樣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會有能說中文、了解中國的人,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會隨之加深。”印度新德裡賈米亞大學國際關系中心主任阮瑞山告訴本報記者。阮瑞山是譚中的學生,上世紀70年代曾在印度駐華使館工作,后來又在印度外交部負責中國事務多年。今年7月,阮瑞山在賈米亞大學國際關系中心開設了中文課程。
蘇曼·古馬爾校長對記者說,藍鐘國際學校的中文課此前一直斷斷續續,這一次的中文課已開設了3年,截至目前效果很好。“現在開設中文課得益於印中友好的大背景,兒童是印中友好的未來,學習中國語言正是增進了解的最好途徑。”
會中文能夠帶來更高的收入,中文學生就業率為100%,在所有外語類專業排名第一
“現在學中文的學生就業率為100%,在所有外語類專業排名第一。”尼赫魯大學中文系教授海孟德說。海孟德上世紀80年代初入尼赫魯大學中文系學習,而后又於80年代中期到中國留學兩年。他告訴記者,自己上大學時,學中文的人不多,社會需求量很小,中文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很難找到工作。隨著印中兩國經貿交流的增多,現在的中文系學生不僅能在平時通過翻譯、導游賺取生活費,而且很多人在畢業之前就已經被公司預定,非常搶手。阿維吉特院長也向記者証實了這點。他說,需要中文專業學生的不僅僅是中國公司,還有威普羅這樣的印度本土知名企業,甚至連微軟等著名跨國企業也從他們學院招聘。
“我最初學波斯語,后來才轉入中文專業。”尼赫魯大學中文系副博士伊凡快人快語。他在中國交流過一年,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伊凡介紹道,入學后他發現中文系十分熱鬧,學生課余忙著當導游、做翻譯,工作機會很多。“學習中文有前途!”伊凡就這樣改學了中文。不過,學中文並非易事,淘汰率也很高。據伊凡介紹,自己剛入學時班裡有30名學生,到畢業時隻剩14人,很多人都因為中文難學而轉系。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已經讓伊凡嘗到了甜頭,他兼職很多,不久前還給一家印度著名通信公司的員工進行了兩個月的中文培訓。“相比其他外語,漢語能夠帶來更高的收入。現在印度的大公司與中國業務很多,會說中文的話,薪水還能翻倍。我打算畢業后在從事中國研究的同時,再發揮語言特長做些中印貿易方面的工作。”伊凡滿懷憧憬地說。
普爾尼馬·加格院長對記者說,新德裡中文學院的學員大部分是跟中國有業務往來的印度公司員工或是到中國做生意的印度商人,也有學員是導游,想借此拓寬業務范圍,接待更多的中國游客。記者還遇到了一名工程師學員,因為想去中國工作來學中文。此外,還有些印度公司主動聯系學院,邀請中文老師給員工進行短期的中文培訓。
“我喜歡中國,如同喜歡印度一樣。中國的文化獨特,很有意思。我想繼續在大學學中文,到中國留學,定居生活。”藍鐘國際學校初二學生帕延莎對記者說,她的父母認為中文難學,擔心她堅持不下去,曾讓她選擇法語或西班牙語。不過,帕延莎最終還是選擇了中文,而且非常執著,“隻要我全心全意地學習中文,就一定能掌握漢語。再難我也要學中文。”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